在關于土樓的建造傳聞中往往有這樣的“三合土”之說:土樓能承載如此巨大的重量、且經(jīng)風雨數(shù)百年而不倒,除了它獨特的建筑結(jié)構外,其運用“三合土”來夯打墻體是建造土樓的技術之關鍵。而這個“三合土”的材料就是糯米、紅糖和黃土混合而成的。
別說土樓先民們拿不出那么多的錢來買紅糖和糯米,即便紅糖不要錢任你挑,也不可能從百里外的產(chǎn)地翻山越嶺挑回那么多的紅糖來當土用??刹皇敲矗ㄔ煲蛔翗撬玫降耐亮渴窍喈旙@人的,用土樓人的話講,建造土樓前要備好三大堆料:即一堆石料,一堆土料,一堆木料。為了備取土料和石料,有時候甚至要改變一大片的地貌。試想,如此之大的用量,有可能用上紅糖和糯米么?!更何況所謂的“三合土”用料,其三者的比例差不多是相等的。為此,在遠古的過去、沒有公路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用糯米、紅糖和黃土混合制成三合土的;在而后的、有公路的計劃經(jīng)濟年代也是不可能的。這是其一。
再說,紅糖和糯米與黃土混合后,紅糖是要氧化的,糯米也很難干硬。那么夯實的土墻要等多長時間才會硬化(干硬)呢?沒有一定干硬度,土墻是不能向上重疊夯打的,否則就會垮塌。而且即便硬化了,土墻也勢必變形,土樓人講“反墻”。要知道,新打的土墻是很“小氣”(不穩(wěn)定)的:土的干濕度不一、土質(zhì)中沙的含量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導致墻體變形。還有,當新夯打的土墻到了有一定的高度時,其本身在風干硬化過程中就很容易受外力影響而變形。夯墻的師傅們每天晚上收工時,都要嚴格檢查是否有什么東西依靠在土墻的兩側(cè),哪怕是一根小竹竿都不允許斜靠在墻上,目的是確保未風干的墻體不受任何外力的影響,使其在靜態(tài)中保持垂直,防止“反墻”。 其實,以紅糖、糯米和黃土煉打的“三合土”并不是一種建筑材料。制作它的時候只是把這三種原料放在一塊較平的大石頭面上,用錘子或刀背反復敲打,并適當加一些水,使之融為一體成粘糊狀既是。它不屬于一種“建材”,而是一種“補料”。其用途可大了:可以用來補陶類的大小缸、缽、壇,(如水缸、谷物缸或盛東西缽壇);還可以補被老鼠咬壞的米礱或磨損的米礱槽溝等等。在土樓的先民們還不知道什么是水泥的年代,這種“三合土”便是土樓先民們用著家用器皿補缺補漏、補痕補裂的好東西了。
上古時候的山區(qū)普通鄉(xiāng)民,一口大缸、大壇、大缽,可算是家庭中較值錢的用具了。一是這種東西又大又笨重、且易破裂,從市場買回家來很不容易(那時候是沒有送貨上門的);二是陶類的器皿可防潮、防鼠,農(nóng)家人十分喜歡。因此,萬一有點破裂、損殘了,能補的就得盡量用“三合土”補一補,以做到物盡其用。(有的人家還請篾匠師用竹篾把缸或壇缽箍匝起來,民間稱“匝缸”,使之更為結(jié)實耐用。)可見,這種“三合土”在當時農(nóng)家人的生活中有著多大的作用。三合土
三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