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
長江口航道示意圖
北支水道,全稱長江口北支水道。位于長江口北岸與崇明島之間,北緯31°34′-31°52′,東經121°10′-121°50′。長江口被崇明島隔開分汊的北側水道,或稱北支、北泓道。又因上段鄰江蘇海門市,故又稱海門水道。公元14世紀至18世紀初,曾經是長江的主要入海水道,18世紀中葉以后長江主泓道南移,北支水道迅速淤淺。北支水道西起青龍港,東至連興港,長80公里,青龍港附近江面寬2公里,航道最深不足2米,口門位于江蘇啟東連興港東側,寬達15公里,呈喇叭口狀,沙洲密布,航道曲折,最淺處水深僅0.8米。1958年后除上段青龍港以上尚能通千噸級輪外,已逐漸喪失航運價值。北港水道,全稱長江口北港水道。位于崇明島與長興、橫沙島之間,北緯31°22′-31°31′,東經121°33′-122°15′。長江口南支水道被長興、橫沙兩島一分為二,北側即北港水道,或稱北水道。西起崇明堡鎮(zhèn)港,東至佘山島,長約80公里,平均寬約9公里。清咸豐十年至民國9年(1860-1920年)間曾為長江入海主要航道,民國16年后北港上口老崇明水道逐漸淤塞,口門的攔門沙最淺水深不足5米,通海航道逐漸為南港航道取代?,F(xiàn)橫沙島以上之北港上段水深仍保持在10米以上,基本穩(wěn)定;下段,即橫沙島以下至佘山島最淺水深僅5米。
北槽水道,全稱長江口北槽水道。位于長江口銅沙淺灘與九段沙之間,北緯31°05′-31°18′,東經121°48′-122°17′。民國34年(1945年)九段沙將長江口南港水道分隔為二,其北側即北槽水道,1973年起疏浚擴大加深,1984年5月疏浚后的深7米航道交付使用。自橫沙島中沙燈船經牛皮礁至長江口燈船,長68公里。1973年后,因南槽水道淤淺,乃啟用北槽航道,該航道從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燈船至北槽中燈船為上段,1984年辟為人工航道,維護水深7米,槽寬250米;下段北槽中燈船至長江口燈船為自然航道。北槽水道是萬噸船只進出長江口的主要航道。 南支水道,全稱長江口南支水道。位于長江口南岸與崇明島之間,北緯31°23′-31°48′,東經121°11′-121°31′。長江口被崇明島隔開分汊的南側水道。18世紀中葉以后長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蘇省太倉市徐六涇以下至出海口統(tǒng)稱南支水道。19世紀初南支水道又被長興島分隔為南港水道與北港水道。南支水道西起白茆口,東行分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再東行至瀏河口附近被瀏河沙、下扁擔沙分為新橋水道和寶山水道,東至吳淞口,長約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寶山水道歷來為長江口主航道,是海輪出入上海港和長江口的主要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淺水深約6-7米。近百年來南支水道處于劇烈變化過程,沙洲遍布,著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擔沙、下扁擔沙、新瀏河沙、瀏河沙等。沙洲的發(fā)育與變遷,對南、北港及南、北槽的發(fā)展變化有決定性影響。 南港水道,全稱長江口南港水道。位于長興、橫沙兩島南側,北緯31°16′-31°23′,東經121°31′-121°50′。西起吳淞口,東至九段沙西端,長約40公里,平均寬6公里。19世紀初長興、橫沙兩島形成以后,南支水道分汊為南、北港,因位于兩島南側,故名。南港水道原東至長江口燈船,長103公里,民國34年(1945年)以后南水道在九段沙以下分汊為南、北兩槽,南港水道遂成現(xiàn)今之狀。1958年前原為單一河槽,水深在12米以上,1958-1971年間,瑞豐沙嘴和江亞南邊灘迅速淤漲成為復式河槽。現(xiàn)航道維護水深7.4米,寬近400米。南港水道是長江主要的入海通道,可通航萬噸級船只。 南槽水道
南槽水道,全稱長江口南槽水道。位于長江口九段沙以南,北緯31°00′-31°15′,東經121°48′-122°13′。自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燈船至長江口燈船,長約70公里。包括江亞航道、銅沙航道及南支航道,前兩者為人工航道,寬250米,水深7米,后者為自然航道。銅沙航道由于受到九段沙不斷南壓,1984年停止維護,大型船只改從北槽水道進出。為小型船舶進出長江口的重要航道,上起南港小九段經江亞南深槽和南槽上浚、中浚、下浚立標,至南支燈船出海,長65公里,航道寬500米左右,水深5米左右。六滧港,位于崇明縣東部。從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經六滧港南水閘、向化鎮(zhèn),至六滧港北水閘入長江口北支水道。長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2.2米,可通航50-8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600公頃。 北橫引河,位于崇明縣北部。東西向骨干河道。西起新建港,往東經新海、紅星、長征、東風等農場,與廟港、鴿龍港、張網(wǎng)港、東平河相交,抵新河港止。長約38公里。 老滧港,位于崇明縣中部。從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經老滧港閘及城橋、港東、建設等鄉(xiāng)鎮(zhèn)和東風農場,至永隆沙南小洪。長17公里。枯水期水深0.4-2.1米,可通行50-8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5000公頃。 廟港,位于崇明縣西部。南起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與南橫引河、北橫引河相交,抵北大堤。長約16公里??菟谒?.8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700余公頃。
練祁河,位于嘉定、寶山兩區(qū)中部。西起顧浦,東經外岡、嘉定、羅店,至盛橋東南穿越寶山鋼鐵總廠廠區(qū)入長江。與吳塘、鹽鐵塘、橫瀝、楊盛河等相交。長36公里。江水澄澈如練,故名。曾名練祁塘、練川、祁江、練江、練渠等。從潘涇至長江口段為1977-1978年間人工開辟,河口有節(jié)制閘,可通行5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萬余公頃。 南橫引河,位于崇明縣南部。東西向骨干河道。西起五號壩,往東與廟港、鴿龍港、老滧港、張網(wǎng)港、東平河、堡鎮(zhèn)港、六滧港、奚家港相交,抵前哨農場外大堤。長80余公里??菟谒?.0-2.1米,可通航100噸級以下的船舶。 瀏河,位于嘉定區(qū)北部邊緣,西起江蘇省昆山市青陽港,東流經太倉市,至上海市北部數(shù)度入嘉定區(qū)境,橫越鹽鐵塘、橫瀝,于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zhèn)南入長江口。曾亦稱劉溪、劉家河、劉家港、昆山塘、至和塘。前身為婁江或稱下江,為古代太湖水下泄入海的“三江”之一。全長約80公里,其中嘉定區(qū)境內長約6公里。1959、1975年曾兩次開挖疏浚,河寬75-140米,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0萬公頃。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率領船隊7次由瀏河口出發(fā)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婁塘河,位于嘉定區(qū)北部。西起吳塘,往東流經葛隆、朱家橋、婁塘等地,與鹽鐵塘、橫瀝、新涇相交后,在華亭鎮(zhèn)匯入蒲華塘。系將小錢門塘、婁塘河、殷涇塘、蒲華塘、墅溝等河疏浚、相接而成。長2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2米,可通行15-50噸級船舶。 鴿龍港,位于崇明縣西部。南起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經江口、合作等鎮(zhèn)和長征農場,至永隆沙入長江口北支水道。長18.5公里??菟谒?米,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6800公頃。 堡鎮(zhèn)港,位于崇明縣東部。從長江口南支水道經堡鎮(zhèn)港水閘,往北流經堡鎮(zhèn),穿過南橫引河,經港沿,入長江口北支水道,長1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航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4900余公頃。 新涇,位于嘉定區(qū)東北部與江蘇省太倉市東南部。南起練祁河,往北流經徐行,與婁塘河、石家塘相交,入江蘇省境內后往瀏河,長約13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寬5-14米,可通行30噸級船只,受益農田1300余公頃。
2010年。上海市對長江口深水航道進行了治理,形成長92.2公里、深12.5米的深水航道,為“長三角”跨入“大船大港”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