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澤宗,1927年6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垣曲縣。
1941~1944年間,席澤宗在陜西洋縣國立七中二分校上初中,雖然生活極為清苦,但此處施行的是新式教育,席澤宗開始在這里接觸到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包括天文學。
1941年9月21日,發(fā)生的日全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4年,進入蘭州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即現(xiàn)在的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席澤宗讀了許多課外讀物,其中有張鈺哲寫的《宇宙叢談》,是一本天文學的科普文集,正是此書使席澤宗對天文學發(fā)生了興趣。席澤宗在上??既×酥猩酱髮W天文系。 1947年10月,他靠同鄉(xiāng)、同學的幫助前往廣州入學。 1948年元旦,他在廣州《越華報》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預告今年日月食》。此后他一面學習,一面在廣州《建國日報》、《前鋒日報》、《大光報》、《南方日報》、香港《大公報》、《文匯報》、《華僑日報》、《工商日報》等報紙上發(fā)表了幾十篇文章。大部分是關于天文學的,但也有諸如《準備迎接文化建設》、《原子舞臺上的角色》、《女性中心說》、《蘭州風光》等多種題材。 195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恒星》,那時他還是個學生。 席澤宗從中山大學畢業(yè)時,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他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即科學出版社的前身。席澤宗在編譯局擔任《科學通報》的編輯工作,在這里他認識了主管編譯局的副院長竺可楨。 1954年,和戴文賽合作翻譯了蘇聯(lián)阿米巴楚米揚等人的《理論天體物理學》,此書195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后,曾長期被作為研究生的教材。當時蘇聯(lián)天文學界對利用歷史資料研究超新星爆發(fā)與射電源的關系很感興趣。蘇方曾致函中國科學院,請求幫助調(diào)查有關的歷史資料。竺可楨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席澤宗。這是席澤宗涉足天文學史研究之始。此時他面臨科學道路上的第二個轉(zhuǎn)折,蜚聲中外的《古新星新表》問世。 1954年秋,在竺可楨的大力倡導組織下,成立了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竺自兼主任,葉企孫、侯外廬兼副主任。委員會在歷史二所(即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設一研究小組,席澤宗為兼職成員。 1956年,國務院制定的科學發(fā)展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科學史部分就是在竺可楨主持下,由葉企孫、譚其驤和席澤宗起草的。 1957年元旦,正式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席澤宗脫離科學出版社,來此專作研究工作。此后很長時期內(nèi),他一直擔任該室最大的一個組——天文、工藝、化學、物理史組長。
1965年,李約瑟即致函竺可楨,建議推薦席澤宗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當時席尚為助理研究員。 從1958年起,席澤宗協(xié)助葉企孫負責《中國天文學史》的編撰和組織工作,然而書稿從1959年起不斷隨著政治風云的變幻而被修改。 1966年,“文革”十年開始,這是中國科學文化的一場浩劫,但即使在這樣的逆境中,席澤宗和同仁仍堅持不懈,盡可能爭取到一點“合法”的地位來進行科學史研究。由席澤宗和嚴敦杰、薄樹人等五人合作的《日心地動說在中國——紀念哥白尼誕生500周年》一文,就可視為一個這樣的例證。此文在1973年發(fā)表后,受到國內(nèi)外的好評。 1975年,在鄧小平主持工作期間,在原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1978年起,席澤宗擔任該所的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并負責籌建了該所的近現(xiàn)代史研究室。
1983年~1988年間,席澤宗擔任所長。在為科學史研究事業(yè)的組織和發(fā)展貢獻力量的同時,席澤宗仍然勤奮地進行研究工作,撰寫了大量有價值、有影響的論文。
1984年,他成為中國天文學史專業(yè)的第一個博士生導師。
2007年8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fā)現(xiàn)的小行星1997LF4、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85472號,經(jīng)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正式被命名為“席澤宗星”。 2008年12月27日23點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