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子頭,又叫簽子饃,是一種白面火燒,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于山東省壽光地區(qū)的一種特色傳統(tǒng)面食。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

中文名

杠子頭火燒

別名

簽子饃

主要原料

小麥面粉

是否含防腐劑

口味

分類

特色傳統(tǒng)面食

主要食材

小麥面粉

簡要介紹

壽光杠子頭

簽子饃(杠子頭),壽光市王高鎮(zhèn)聞名遐邇的特有面食,小麥面粉制品,圓形,邊緣微高起,底稍平,有簽孔,色白。剝食,可見層層相卷,面質(zhì)稍硬,味道甘甜,富有麥曲之清香,耐存儲,不易變質(zhì),很早前就負(fù)有盛名。

簽子饃的制作方法是用麥曲印發(fā)面淺子,發(fā)酵好后,加入兩倍于面淺子的干面卷揉,因面質(zhì)硬,故用杠子壓卷,揉合,然后以到斷為幾塊,多次卷揉,直到面柔和后再剁成相等面塊,逐漸卷揉做成生饃。將其放置熱炕上慢?。òl(fā)酵),待饃省開后入鍋,放入備好裝有竹簽的竹篦子,把生饃一個個插于竹簽上,蒸熟后,從簽子上取下出鍋,即為成品。

簽子饃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民國時期筵宴廣用此面食,民國年間,王高村面食師傅王鳳民曾于濟(jì)南府開設(shè)飯店制作簽子饃,食客旅人贊不絕口,壽光境內(nèi)亦有“王高饃饃,衙前餅”的頌語,近代地方戲中濰縣小販亦有“壽光走一走,捎倆杠子頭”的唱詞,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今天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qū)的集市街頭都能買到這種食物,但是今天的杠子頭火燒是改良后符合現(xiàn)代人口味的食品,較之傳統(tǒng)杠子頭火燒質(zhì)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含水量也增大了。

制作食用

制作方法

和面時1斤面加3兩水,揉不成團(tuán),便用棗木杠子壓。杠子頭火燒制作程序嚴(yán)謹(jǐn)。從 和面到火燒出爐,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而火燒進(jìn)爐前,要先烘十分鐘,再刮邊,這也是杠子頭火燒好吃的秘訣之一。

第一步,和硬面,

第二步,用棗木杠子壓。這是個力氣活,用的力越多燒餅越有嚼頭。

第三步,搟成中間薄,放在平底鍋里烙。

第四步,開吃,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杠子頭火燒

食用須知

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xiàn)吃,又便于攜帶,適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將杠子頭火燒切片或掰碎,蔥姜爆鍋,添水,加入肉絲雞蛋木耳青菜等,燒開,下入火燒或?qū)⒒馃湃胪胫校瑵采蠠釡秤茫诟腥彳浗畹?,老少皆宜?/p>

食品特點

煙臺杠子頭火燒

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收藏期長于其他面食。后改手制為機(jī)器生產(chǎn),質(zhì)硬味香耐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