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在楊萬里的山水風(fēng)光詩中,有不少寫得饒有情趣,深含哲理,讀來很耐人尋味,這首詩便是其中的一篇。此詩圍繞“望”字而展開,寫破曉前的云山景象。

詩一開篇前兩句,作者便緊扣題目中的“曉行”二字,從天氣寫起。“霽天”,點明天氣放晴。 “未明間”,交代天欲曉未曉,尚未大亮,一切都在朦朦朧朧之中,這就把“曉行”天氣交代清楚了,為后面云山難辨的景象描寫,作好鋪墊。次句承前,寫遠山的景象。雖然天尚未亮,但“奇峰”還是依稀可見的。 “總可觀”是照應(yīng)“未明間”,是說大體可觀,不甚清楚?!捌娣濉?,既是寫遠山,也是寫天云,描繪云、山相接,連成一片,絕難分辨的景象。

詩的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別開境界,“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這兩句通過“卻有”和“方知”,引出正題,辨明真假。在那滿目奇峰之中,卻有一峰發(fā)生了變化,它突然間長高了,與天相接,這才使詩人恍然大悟,原來那眾多的奇峰,竟有天空中云彩在濫竽充數(shù),給人以假象,而那些巋然不動的才是真正的遠山。真相一經(jīng)大白,詩人、乃至讀者都會感到大為驚嘆,以此結(jié)束全詩,真是情趣橫生,妙解人頤。

這首詩最大好處在于,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向讀者揭示了這樣的哲理: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往往是真假混雜、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是,只要細心觀察,提高警覺,就會發(fā)現(xiàn)假的終究是假的,總會有撥開云霧,日朗天清的時候。同時,還告訴人們要善于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2]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經(jīng)無從考證。這首游山紀(jì)勝之作,是作者為了記錄自己在山行途中的片刻感悟而寫下的。[5][4]

作品評價

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莫礪鋒《莫礪鋒教你讀古詩·中級版》:最后兩句類似家常語言,卻讓整首詩充滿生機,也令讀者不禁失笑。正是有了這份幽默與快意,我們才會更加牢固地記住這首詩歌——這樣,也就達到了作者的目的。

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席根《古今中外哲理詩鑒賞辭典》:緊扣題目、內(nèi)容集中是這首詩的第一個特點;靜中有動是這首詩的第二個特點;精微觀察,深入思考是這首詩的第三個特點。[8][1]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xué)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jiān)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jiān)等。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zhàn)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借煥章閣學(xué)士,為金朝賀正旦使接伴使。后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乞辭官而歸,自此閑居鄉(xiāng)里。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jié)”。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chuàng)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fā)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學(xué)江西詩派,后學(xué)陳師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絕,又學(xué)晚唐詩。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其詞清新自然,如其詩。賦有《浯溪賦》《海魷賦》等。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曉行望云山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1-12-28][2] 衣殿臣 . 歷代山水詩 下 . 北京 : 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9-03 . 414 .[3] 潘中心、房開江 . 宋人絕句三百首 . 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4-08 . 415 .[4] 薛亞康、楊志學(xué) . 全國大中專院校漢語語言文學(xué)教材 唐宋詩詞鑒賞 . 洛陽 : 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 ,2006-08 . 224 .[5] 胡益民 . 中外哲理名詩鑒賞辭典 : 昆侖出版社 ,1999-04 . 227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