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元朝興化分省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泉 州之莆田縣、仙游縣地置興化軍,建太平軍(后改興化軍,治所興化縣),領(lǐng)興化、莆田、仙游3縣,清代福建省行政區(qū)劃,草綠色部分即興化府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治所遷莆田縣,南宋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興安州為興化路。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為興化分省。
明洪武二年(1369)改興化路為興化府。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diào)整 撤銷合并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漳州府、興化府、泉州府屬福寧道,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廈門、漳州。明朝中期,析福寧道置興泉道,道署設(shè)在莆田城廂,興泉道領(lǐng)府二:興化(今莆田市)、泉州府(今泉州和廈門)。
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分別并入莆田縣和仙游縣。南明隆武二年道署裁撤,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復(fù)置興泉道,繼領(lǐng)興化、泉州二府(《圣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屬廈門廳(《世宗實錄》卷五十三)。
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世宗實錄》卷一四三)。至清末,興泉永道領(lǐng)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在興泉道下的同安縣設(shè)置臺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屬于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道署自明朝中期先在莆田(興化府駐地),雍正中期從莆田移駐泉州,再自泉州移駐廈門。
雍正五年(1727年)二月,興泉道衙門再次搬遷,從泉州府移駐同安縣廈門北門外魁星巖下,改名興泉永道。
雍正九年,興泉永道改稱興泉道。
雍正十二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并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臺廈兵備道改名臺灣道,專管臺灣。興泉永道,統(tǒng)轄興化府(今莆田、仙游一市二縣)、泉州府(今泉州、石獅、晉江、南安4個市和安溪、惠安、同安3個縣)以及永春州(今永春、德化、大田3個縣)兩府一州的軍政要務(wù)。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全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興化府:莆田縣、仙游縣;泉州府: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同安縣、安溪縣、馬巷廳、廈防廳;永春州:永泰縣、德化縣、大田縣)。清沿明制,清屬興泉永道。
民國元年(1912年)府裁撤,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
民國15年,道裁撤。
民國2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劃福建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該地隸興泉省。
民國23年一月底,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國民政府再次統(tǒng)治。劃福建省為10個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23年7月,省以下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shè)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輔助機構(gòu)。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qū),該地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專署駐今仙游鯉城,管轄仙游、莆田、永春、惠安、德化、大田六縣,從此至民國38年莆田縣和仙游縣均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24年10月,全省督察區(qū)縮編為7個,仙游縣仍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專署從仙游縣遷駐同安縣。
民國27年,專署遷駐永春縣
民國29年8月,在德化、永春、仙游、永泰等四縣邊境設(shè)立鳳頂特種區(qū)。同年10月裁撤,歸還原縣管轄。
民國35年至38年,莆田縣和仙游縣仍屬第四督專區(qū),專署遷駐晉江縣
1949年10月,福建省增加劃分為8個專區(qū)及福州。第四督察專區(qū)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晉江地區(qū)專員公署”,簡稱晉江專署,駐晉江縣。
1955年12月,莆田縣和仙游縣人民政府各改稱莆田縣人民委員會和仙游縣人民委員會,仍隸屬晉江專署,駐晉江縣。
1967年6月30日,成立晉江專區(qū)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專署行使對全區(qū)領(lǐng)導(dǎo)職權(quán)。1968年9月23日,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qū)革命委員會,莆田和仙游為其屬縣。
名菜
興化名菜小吃質(zhì)優(yōu)物美,在色、香、味、形、器等方面均有考究,尤注重于“味”。在興化菜譜中,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為其特色,又以清鮮淡雅,略帶甜味見長。歷史上,興化就有久負盛名的炒興化米粉、荔枝肉、燜豆腐、跳魚穿豆腐、干燜羊肉、蛋白扁食等佳肴。近年來,莆田著名烹調(diào)技師王文基根據(jù)古老的生活習(xí)慣,利用本地豐富的菜肴原料,別出心裁,精心制作十二道“媽祖宴菜”:并駕齊驅(qū)、群仙聚會、蛋糕花籃、媽祖壽面、丹鳳朝陽、張衡魷魚、雙龍游月、鴨戲新波、發(fā)財有余、桂圓壽桃、龍王點兵、全家福。1987年“媽祖羽化升天”1000周年紀(jì)念活動時,被正式定名,備受國內(nèi)外游客贊譽。
菜品
群仙聚會 依據(jù)湄洲島著名景致而作。用八枚鴿蛋雕為“八仙”,用金針菇絲、肉絲、筍絲、冬菇絲、姜絲等鋪設(shè)“海灘”,采用爆炒烹調(diào)法,制作饒有神話意境的“群仙聚會”名菜。先將主料鴿蛋煮熟去殼,構(gòu)成“八仙”造型,用花生油旺火煸炒切成細料的金針菇、肉絲等佐料制成海灘。再請“八仙”圍聚“海灘”邊,形狀逼真,色澤鮮艷美觀,味道清香可口。
蛋糕花籃 五洲四海的媽祖信徒萬流歸宗,千里迢迢來到湄洲祖廟,當(dāng)頂禮膜拜時,依例向媽祖贈送花籃,以表心意。用莆田特產(chǎn)名果制作三色蛋糕花籃,造型美觀,有清、鮮、香、嫩之味,非常爽口。用主料生雞蛋、皮蛋、咸蛋調(diào)以味精、精鹽蒸制為蛋糕,并切成薄片疊成一花籃,再用桂圓、橄欖、桔子、蜜李、蜜棗等為輔料,設(shè)計各種花樣圖案即成,此道菜含有到湄洲祖廟拜謁海峽女神的紀(jì)念意義。
桂圓壽桃 按興化習(xí)俗制作的上乘菜肴,具有特殊的地方風(fēng)味,寓有健康長壽之意。取上等糯米粉,揉成劑子為“桃皮”,裹進用桂圓、蓮子、杏仁、紅棗、冬瓜糖、白糖等精制的餡心,成蜜桃狀,并抹上花生油,煮熟即成,其形如蜜桃,皮綿糯,餡油潤,食之鮮美可口,香甜中突出桂圓味,以此作為祝壽禮品,遠勝過生日蛋糕。
風(fēng)味小吃
1.跳魚穿豆腐
選肥大肉厚、味鮮少腥的跳魚為主料。先煸蔥白、蒜頭、生姜出香味,加入清湯、小方塊豆腐和鮮活跳魚。先文火漸轉(zhuǎn)旺火,燒成豆腐被跳魚穿成蜂窩狀后,再下精鹽、味精等調(diào)料即可。豆腐呈玉色,跳魚如臥龍,營養(yǎng)豐富,湯清味鮮,素凈淡雅。
2.雞 卷
先把雞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蝦仁、尾梨、冬瓜條、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豬的網(wǎng)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圓粒狀,油炸成焦黃色,趁熱沾上醬油,酥脆、香甜。
3.蚮 餅
即“海蠣餅”,用地瓜粉、豆腐為原料,拌以蔥、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制小瓢中,用夾心鮮蚮油炸。酥脆香甜,如沾蒜泥醬醋,更加爽口宜人,為莆田風(fēng)味小吃特產(chǎn)。
4.興化粉
有湯米粉與炒米粉。
“米粉”是興化特產(chǎn),馳名中外,比福州的“粉干”要細數(shù)倍,是蒸熟的大米粉通過強力從細孔擠壓出來的粉絲,再經(jīng)日曬或火烤而成干品。來旅游的客人總以一嘗其味為快。
“米粉”加油煎的蔥頭,調(diào)以醬油、味精,取名“蔥米粉”,是感冒病人解表、發(fā)汗的絕好食品;如分別配以葷、素調(diào)料,拌上青菜烹調(diào),則是經(jīng)濟可口、四季皆宜,“炒米粉”流傳久遠,各地名酒家、大菜館的菜單里,少不了有它一份。有的甚至管它叫“炒興化”,把它同“發(fā)源地”興化府掛起鉤來。
“炒米粉”可素可葷,因配料而異。
素炒以小蔥、洋蔥、香菇絲等菜為配料,另加優(yōu)質(zhì)醬油、味精,上座時擺些芫荽、油炸花生。
葷炒的配料主要是豬肉絲或鮮海蠣、生蟶、蝦肉(鮮、干均可),又加香菇絲、青菜(韭菜、芹菜、甘藍或小白菜)等。
炒米粉最好用素油,先將青菜炒好備用。所謂“炒”,實非端起“煎匙”反復(fù)炒動?!俺础钡年P(guān)鍵,在于調(diào)料熟后、米粉下鍋之前,用油適量,斟酌燒湯。湯開后,調(diào)整咸淡,加上味精,投進“米粉”。此湯以能淹浸米粉為度,此時只要稍稍用“煎匙”翻動使“米粉”均勻沾湯便行,然后蓋起鍋蓋,一兩分鐘后加上炒好的青菜,就可取用上席。
“炒米粉”無論葷素,配料都要新鮮,用油都要適量,燒湯都要適當(dāng),這樣才能“炒”出味美、絲長、不膩的佳品來。
此外,還有豆?jié){炒興化粉,本品要用上等細絲米粉。所用的豆?jié){要比一般飲用的豆?jié){略濃,且?guī)倭康氖秤脡A,處于文火的調(diào)控之下?!俺础泵追鄣匿X鍋不宜直接置于爐火之上,而是置于另一大鋁鍋當(dāng)中,只讓大鋁鍋接觸爐火,保持燒滾的開水,以便為“炒”米粉傳送熱度。
“炒”時,先在鍋里擺幾絲綠豆芽,并從上述豆?jié){口撈出漿燙一兩分鐘的米粉,同時撒上適量的蔥花,加進以洋蔥、生姜熬過的花生油約一湯匙,調(diào)有少量海鮮、味精的優(yōu)質(zhì)醬油,用筷子攪拌均勻,然后覆上鍋蓋,讓米粉熱燜一兩分鐘,最后又加若干麻油、芫荽和炸花生,即可上盤食用。
以此法“炒”出的豆?jié){米粉,粉絲不斷、不糊、不粘結(jié),饒有光澤,卻無膩感,松軟合適,色、香、味俱佳,是一項十分經(jīng)濟、四時皆宜的風(fēng)味小吃。
5.“溫湯”羊肉
“溫湯”羊肉以鮮、柔、脆兼?zhèn)洌荒伈浑莫毺仫L(fēng)味令人喜食。
置酒一壺,切“溫湯”羊肉一碟,加優(yōu)質(zhì)醬油若干,與客對酌品嘗,頗感經(jīng)濟實惠。
夏日清晨,以“溫湯”羊肉蘸優(yōu)質(zhì)醬油佐餐,也另有一番滋味。
羊肉“溫湯”,其法是宰羊去毛卸去內(nèi)臟,整只置于滾水鍋里翻燙到熟,然后另放缸中,以溫湯繼續(xù)浸泡數(shù)小時而成。荔城南北市場每天都有商販零售此佳肴供應(yīng)。
6.“本舍龜”
本品名稱由來,已難考證。有道是某個朝代某府少爺名“阿舍”享用的小點,有別于一般小店所制者“阿舍”,鄭重其事地稱它為“本舍龜”。也有說是從前一個名“盤舍”的人所制,故名“盤舍龜”。
“本舍龜”四季咸宜,但在夏日夜宵最受青睞,它用磨細的上等糯米和以植物油捏、搟成一塊塊薄皮,內(nèi)以去殼的蒸熟綠豆調(diào)拌白糖為餡,捏制成扁而薄的圓形物,與小碟子差不多大,將它墊上“圭葉”,置籠里蒸熟即成。
“本舍龜”形體灑脫、雅致,其皮甚薄,入口有興化“圭葉”的特殊香味,清凈蔗糖的滋滋甜意,又有糯米和去皮綠豆的細軟感;質(zhì)量上乘,營養(yǎng)豐富,作為夜宵點心,稱得上佳品。
7.紅□、“番薯起”
紅□、“番薯起”是民間佳節(jié)、喜慶的食品。每年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冬至節(jié),或祝壽、成婚吉日,家家戶戶無不為制備這些食品而喜氣洋洋。
紅□的皮取料糯米和大米,搓上紅色食用顏料,皮上印有“雙孩兒”、“雙喜”、“?!薄ⅰ皦邸?,其狀圓形。餡有兩種:咸的以蒸熟糯米加細切的芹菜、小蔥、芫荽和油炸花生等為料;甜料主要是拌糖的熟綠豆或熟糯米,或用蒸過、舂碎、拌糖的番薯干。包好印訖的紅□,以“圭葉”墊底,再置籠中蒸熟。此時其色尤顯鮮紅。
“番薯起”以去皮番薯、大米粉和蔗糖(紅糖或白糖)為原料,三者的重量比為1?2?0.5。
所謂“起”,乃發(fā)酵的意思。熟番薯揉捏成糊,加入蔗糖、酵母和適量的大米粉,就開始發(fā)酵。酵母可用白粬或發(fā)酵的生饅頭充當(dāng)。發(fā)酵時間的長短,因番薯、大米粉的數(shù)量、當(dāng)日氣溫的高低而異。發(fā)酵要充分。發(fā)酵過程中應(yīng)把大米粉分數(shù)次投入。出現(xiàn)酸味,應(yīng)以食用堿加入中和。此時的生料仍為糊狀,要捏成□印出花樣,都靠外面撒些大米粉來解決。生品以“圭葉”墊底,上籠后以熱火蒸熟即成。
紅□、“番薯起”吃法有二:一是蒸熱即食;二是切塊油煎后食?!胺砥稹弊詈们谐杉殫l狀,使與油鍋的接觸面多些。油煎的“番薯起”脆感豐富、甜中帶香,令人食欲大振。
紅□、“番薯起”本非珍饈,但風(fēng)味獨特。它們每每逗起遠方游子的鄉(xiāng)思;那些闊別村井、親人的臺胞、僑胞,每以能夠回來享用紅□、“番薯起”而興致百倍。
8.“粿?!?/p>
“粿耍”或“粿傘”是興化方言?!凹@?!庇杏图宓暮蜏蟮膬煞N。后者即福州等地常見的“鍋邊糊”。這里著重介紹的是風(fēng)味獨特的油煎“粿?!保蜏蟆凹@?!本銓偾宓乃仄?。
油煎“粿?!币悦诐{伴細切的小蔥、芹菜,加輾細的炸花生為原料,調(diào)以精鹽、優(yōu)質(zhì)醬油和味精。有時不用芹菜,改用韭菜和綠豆芽。
煎“粿?!庇袃蓚€講究:一要講究“耍”的功夫,務(wù)必看準(zhǔn)火候,適量用油,將米漿均勻地“?!痹阱佭叄欢v究米漿稀度,越稀越好。稀了,煎出的“粿耍”有一定的透明度,食來脆口,油氣既足,香味也佳,實在妙不可言。
近年來,石室?guī)r小吃部的“粿耍”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人們上山,似乎不是單純?yōu)榱藢び奶絼?,還為了品嘗價廉物美的“粿?!憋L(fēng)味。
9.燜豆腐
興化府菜品及環(huán)境
燜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葷、素之分。素料,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蔥、芫荽、紅蘿卜等配料。這些料子,都經(jīng)切細。同時,還要備好適量的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和輾碎的炸花生等。
葷料,葷料來源廣泛,諸如瘦豬肉、干蝦肉、鮮蟶、海蠣(鮮的或干的都行)、干貝等。此外,還輔以包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紅蘿卜等。這些料子,一律切細。另備鮮豆腐、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芫荽、輾碎的炸花生、調(diào)打勻的雞蛋等。
燜豆腐不論葷素,烹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后將捏得細碎的豆腐投入拌和,加水適量,一俟湯沸,即調(diào)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勻的雞蛋,鍋上加蓋,文火燜30分鐘;入碗時,上面擺點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燜豆腐烹法在于“燜”?!盃F”非用文火不可?!盃F”豆腐與配料凝結(jié)一起,松松軟軟,爽口不膩,其色紅、黃、白、綠,令人賞心悅目,其味清清淡淡,鮮美異常。
特產(chǎn)
1、興化龍眼干(又稱桂圓干)是以龍眼鮮果經(jīng)烘焙或日曬加工而成,它因具備獨特的色、香、味以及滋補功能而馳名海內(nèi)外,有"興華桂圓甲天下"之美譽(莆田古稱興化府,所產(chǎn)桂圓干為進貢皇帝珍品,故得名興化桂圓)。
2、興化米粉是莆田一大特產(chǎn),明代就有米粉外銷。產(chǎn)地以莆田縣黃石鎮(zhèn)西洪和清江兩村為主,下棣、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橋鄉(xiāng)樟林、洋埕等村次之,全市其他地方亦有零星的加工制作。米粉以上等黃尖米制作最好,制作須經(jīng)過9道工序,過去用手工操作,現(xiàn)在多用半機械化進行制作。興化米粉的特點,條細而勻,色澤潔白,輕松晶瑩,煮炒易熟,湯干均可,飲食便利,獨具一種風(fēng)味。是群眾喜愛的食品,逢年過節(jié)饋贈親友的禮品。興化米粉的銷路很廣,除本省各地外,銷至廣東、江西等地,目前產(chǎn)地工人到外省設(shè)坊生產(chǎn)銷售,或被雇用代加工。產(chǎn)品遠銷東南亞、美洲和歐洲等國家,深受海外僑胞的喜愛。
3、興化府鹵面,“中華老字號”——興化府鹵面店。何家祿侯公何德林生于道光33年10月14日即1854年,成年后,即1869年何德林傳承祖業(yè)手藝在仙邑(即仙游縣)斜尾村大松下開店,當(dāng)時營業(yè)面積僅20m2,由于何德林擅長制作風(fēng)味獨特的鹵面,加之其人緣極好,所開鹵面店深得方遠百里的百姓和達官貴人的愛戴,店內(nèi)日日食客滿堂,每日鹵面供不應(yīng)求,有時甚至連付近縣城的達官貴人為了吃到新鮮的鹵面,便叫手下傭人坐人力車前往“興化府鹵面店”排隊預(yù)定晚餐鹵面,這種場面天天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