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雜木林下潮濕巖石上或巖壁上,海拔650-3500米處。

中文名

變異鐵角蕨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亞門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

拉丁學(xué)名

Asplenium varians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鐵角蕨屬(Asplenium L.)

變異鐵角蕨

命名者及年代

Wall. ex Hook. et Grev.

分布區(qū)域

重慶,廣西,貴州,河南,湖南,寧夏,陜西,山東,山西,四川,西藏,云南,浙江

鐵角蕨組

形態(tài)特征

變異鐵角蕨

植株高10-22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zhǎng)2-3毫米,基部寬0.5毫米,膜質(zhì),黑褐色,有虹色光澤,近全緣。葉簇生;葉柄長(zhǎng)4-7 (-10) 厘米,粗1-1.2毫米,下部或全部為栗色,有光澤,或向上為綠色,疏被黑褐色纖維狀鱗片,以后脫落,上面有淺闊縱溝;葉片披針形,長(zhǎng)7-13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略變狹或幾不變狹,二回羽狀;羽片10-11對(duì),相距8-12毫米,下部的對(duì)生,向上互生,平展,有極短柄(長(zhǎng)約1毫米),中部羽片略長(zhǎng),8-17毫米,寬7-11毫米,三角狀卵形,鈍頭,基部不對(duì)稱,上側(cè)圓截形并與葉軸平行,下側(cè)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2-3對(duì),互生,上先出,斜向上,基部上側(cè)一片較大,倒卵形,長(zhǎng)3.5-5.5毫米,寬2.5-4 (-6) 毫米,圓頭,基部闊楔形,無柄,多少與羽軸合生,兩側(cè)全緣,頂端有6-8個(gè)小鋸齒,其余的小羽片較小,基部合生或下部的小羽片分離。葉脈上面明顯,略隆起,下面不可見,小脈在小羽片為二叉或二回二叉,在基部上側(cè)小羽片為近羽狀分枝,斜向上,不達(dá)葉邊。葉薄草質(zhì),干后草綠色或上面為暗灰綠色;葉軸灰綠色,上面有淺闊縱溝,光滑。孢子囊群短線形,長(zhǎng)1.5-3毫米,生于小脈下部,斜向上,在羽片上部的緊靠羽軸兩側(cè)排列,在羽片下部小羽片上的則生于小羽片中央,每小羽片有2-4枚,成熟后為棕色,滿鋪羽片下面;囊群蓋短線形,淡棕色,膜質(zhì),全緣,開向羽軸或主脈,宿存。染色體2n=72, 144。

分布范圍

產(chǎn)陜西(戶縣、眉縣)、四川(峨眉山、大金、天全、理縣、康定、西昌、會(huì) 理、重慶、縉云山)、云南(昆明、洱源、鶴慶、西疇、勐臘、貢山、麗江、硯山、維西、順寧、德欽、祿勸、賓川、大姚、澄江、屏邊、馬關(guān)、彌勒)、西藏東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夏威夷群島和非洲南部均有分布。模式標(biāo)本產(chǎn)地:尼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