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讓我抓住不放的是“鐘山”這個詞。后主對“鐘山”這個詞很有愛,自號鐘隱、鐘山隱者?!扮娚健睂笾鱽碚f,意味著出世、隱居、清逸。因此聯(lián)系全文,“鐘山”一次并非實指而是虛指。無乃見鐘山并非說見不到鐘山,而是說無法繼續(xù)目前這種類似隱居的閑逸的狀態(tài)。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應(yīng)該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為環(huán)境惡劣,無法像現(xiàn)在這樣清逸閑散。

他說“不想去”,意味著有選擇的余地。又說不想去的理由是因為“不能這么安逸”,意味著他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是相當(dāng)安逸舒適的。如果是亡國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選擇的嗎?他當(dāng)前的生活狀態(tài),能用“安逸”來描述嗎?顯然不能。所以這不是亡國前后的作品。

將這首詩和后主的生平相聯(lián)系,可以作以下猜測:所謂異國,并非指某個國家,而是指自己滅亡的唐朝。所謂驚濤,并非是說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現(xiàn)狀。所謂鐘山,并非是說某座山,而是說隱居的生活。而在后主心目中,隱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現(xiàn)在正過著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滿足,不想放棄這種生活去過另外一種類似于“驚濤駭浪”般的,有別于現(xiàn)在的生活。[1]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漢族,籍貫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東京,授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東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fēng)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yuǎn)。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亡后見形詩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