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簡介
據(jù)史書記載,王璽“貌異而才優(yōu),行高而智廣”,少時好讀書,喜擊劍,宣德三年(1428年)繼承父職。由于出身世家,世襲爵祿,家資富豪,本人生性好佛,崇儒奉釋,才雄志大,德政俱優(yōu),好謀而成。他知佛法慈悲,其五戒十善,可以輔行王化,可以祝延圣壽。于是,王璽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動工修建報恩寺,歷時七年,至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主體工程基本竣工。景泰三年(1452年)王璽病故,其子王鑒襲任父職后,繼承先父遺志續(xù)建報恩寺,于天順四年(1460年)大功告成。王璽父子也因給后代留下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而聞名于世。報恩寺的建筑藝術、金石銘文、民間傳說、趣聞軼事、不解之謎至今廣為流傳。然而,王璽去世后的墓葬卻鮮為人知。
地理位置
王璽墓位于平武城東15公里處的古城鎮(zhèn)小坪山。從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這里就是王璽家族的陵園,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陵園周圍原筑有高大院墻,院內建有四合院房屋和祠、亭、樓閣,屋面覆蓋琉璃瓦,至今墓院內還有高大的石碑、石馬、石獅等大型石雕殘物。
王璽墓位于王氏陵園后部左上方,為平頂單墓室,修建在3米多深的黃土下。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用青石構砌,主墓室居中,分前后兩室:前室陳列隨葬品,后室為墓主人王璽墓室,左右并列為4室,每室相距0.4米,為墓主四妻葬室。全墓長5.2米,寬1.27米,高2米。
主墓室為前后二室,前室長1.9米,作隨葬品陳列用。前后室交接處,安置長方形雕花隔扇石門一對,為仿木結構雕花門扇,青石砌成。后室東西北壁自下而上用37塊大小不等的青石板砌成,石板分別雕繪各種不同的人物、花草圖案,墓頂皆用長方形的厚石板封堵。五座墓室的形狀、結構大體相同,底部均用長方形整石板鋪地,構成棺臺。臺周設排水溝,棺臺上置放棺木。
王璽墓室內的浮雕與壁畫,除少數(shù)殘損外,共有浮雕147幅,壁畫32幅,雕刻、彩繪有人物、飛天、山水、花卉等,規(guī)模宏偉,內容豐富,造型生動,技巧熟練。主要內容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及死后升天場面。五座墓室的壁龕上,浮雕的比重很大,壁畫浮雕的色彩有大紅、朱砂、赭石、石黃、石青等礦物顏料,還采用了貼金的手法,雕技熟、渲染準、線條暢、變化多,真可謂匠心獨運。
王璽墓室北壁(后壁)分上、中、下屋:上屋雕刻墓主人王璽生前之像,中屋雕刻玉壁連環(huán),下屋雕刻山水和福壽印章等圖案。
上屋壁上設有壁龕,正中雕刻王璽像,左右上側扎起紫色帳墓,并刻有“天宮”、“神人”。王璽臉圓、蓄須、濃眉朱唇,雙目平視前方,頭戴黑冠,身著圓領寬袖紅色長袍,腰圍革帶,足蹬黑靴踏于須彌座上,雙手執(zhí)笏于胸前,神態(tài)端正自然。身后帳幕下男仆各立,左仆頭頂瓜皮帽,身著圓領窄袖藍色長袍,腰系軟帶,雙手捧書;右仆裝飾同左仆,雙手端硯,二仆面向主人。龕外左右各雕武士一人,頭戴黑色軟冠,左穿紅袍,右穿藍色系腰帶,足穿黑靴,雙手擎紅色長柄團扇,側身而面向主人,恭謹侍立。
中屋每塊壁板,上刻玉壁連環(huán),兩端皆系紅色彩帶,對稱飄舞,美麗壯觀。
下屋壁板四周雕刻藍色的海水,海水山石和福壽印章等形成圖案。
墓室東壁分四層,每層橫嵌浮雕3幅,在每幅浮雕石板之間的立柱上又彩繪4幅壁畫。
隨葬物品
王璽夫婦墓除雕繪工藝精美外,墓室中的隨葬器物也特別豐富而精致,堪稱明代器物中的精品。尤以墓室中的兩件金發(fā)鈿,更令人稱絕。其中一件為葉形狀,長7厘米,寬5厘米,正面一層金絲纏繞制成17人組合成的“出行圖”,左端部分有一人已騎在馬上,右端部分由兩個待從扶主人上馬,其余隨從緊跟后面,主人和奴仆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后層以金片鑄成的樓閣亭榭等景物為背景,精工致極。另一件呈同峰形的金發(fā)鈿,長18.8厘米、寬6.31厘米、重11.6克。分前后兩層,前層由金絲纏繞成40余人的形象,中部一人騎上馬,身后兩側各有一男侍從持要扇相隨,馬前兩側各有一人提燈開道,馬頭前有一人吹笙,一人起舞,兩側有樂隊和侍者,或吹笛、或擊鼓、或操琴、或彈琵琶、或托物品相隨。后層以金箔模壓,樓閣庭院圖景,邊沿環(huán)繞連株紋。這兩個金發(fā)鈿人物造型生動,生活氣息濃郁,仿佛就是王璽家庭生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獨具匠心的精湛工藝,反映了明代民間藝術很高的水平。
王璽是龍州世襲土官,他和他的家族生前盡情享受,死后把墓室修建得十分豪華,金碧輝煌,耀眼奪目,儼如宮殿一般,還把很多珍貴的器物帶進墓穴。如果說報恩寺是王璽建造的“地上宮殿”,那王璽墓室可算是他營建的“地下宮殿”了。因多種原因,王璽墓室未能就地保護,但墓室內的浮雕、彩繪、器皿等器物都運至報恩寺陳列保存,讓珍貴文物得以有效保護,部分文物還陳列展出,讓海內外游客可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