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武漢紡織大學陽光校區(qū)
學校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武漢紡織學院、湖北輕工業(yè)學校。1978年興建的武漢紡織工學院(隸屬于國家紡織工業(yè)部,1998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后劃轉為中央與湖北省建);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
2002年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成立于1958年)并入武漢科技學院。
2010年3月18日,國家教育部發(fā)出《關于同意武漢科技學院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的通知》(教發(fā)函[2010]49號),批準武漢科技學院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
注:2006年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經湖北省政府行文(鄂政函[2005]185號)由省教育廳委托武漢科技學院代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運行模式。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起源于1951年成立的中央稅務干部學校中南分校,1958年正式命名為湖北省財政金融干部學校,后經幾次分合、幾次易名,1994年更名為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現有學科覆蓋了
設有
服裝學院 |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機電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院 |
計算機科學學院 | 化學與化工學院 |
環(huán)境工程學院 | 管理學院 |
人文社科學院 | 理學院 |
展開表格學校紡織、服裝、藝術設計學科優(yōu)勢特色明顯。服裝學院是全國高校最早建立的服裝院系之一,連續(xù)十年居全國服裝院?!靶氯霜劇薄坝霜劇本C合積分第一名,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時裝名?!睒s譽稱號。藝術設計專業(yè)為首批省級品牌專業(yè),并獲批首批國家特色專業(yè)。?
師資隊伍全校有教職工1635人,其中雙聘院士1人,國家““入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2人,湖北省跨世紀及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16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9人,“陽光學者”9人,全國優(yōu)秀教師1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湖北省優(yōu)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7人。專任教師總數80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100余人、副高職稱近300人;博士生導師1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紡織材料專家、紡織教育家姚穆受聘為我校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通訊院士維克多·耶夫根耶維齊·庫茨米切夫博士,東華大學博導于偉東被聘為我?!昂笔〕鞂W者計劃”特聘教授,入選者、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終身教授王訓該受聘為我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學科體系重點學科
類別 | 專業(yè) |
國家特色專業(yè) | 紡織工程藝術設計輕化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湖北省品牌專業(yè)? | 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紡織工程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省級重點學科 | 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環(huán)境工程設計藝術學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碩士學位
學校擁有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另外,擁有工程碩士7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MBA、藝術碩士MFA學位授予權。
本科專業(yè)
設有46個本科專業(yè),現有學科覆蓋了工學、理學、哲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七個學科門類。機械設計及理論和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已獲準作為湖北省第四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立項建設。
學科 | 專業(yè) |
工學類 | 紡織工程(現代紡織技術方向)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工程(針織產品與服飾設計)紡織工程(紡織品檢驗與貿易)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yè)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yè)工程電氣信息類(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輕化工程(染整)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環(huán)境工程生物工程網絡工程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 |
理學類 | 電子信息科學類(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金融數學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 |
文學類 | 藝術設計動畫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網絡傳播學英語 |
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部分在東湖校區(qū)) |
管理學類 | 工管理市場營銷(部分在東湖校區(q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注冊會計師專門化方向)(東湖校區(qū))財務管理(東湖校區(qū))投資學(東湖校區(qū))金融學(東湖校區(qū))會計學電子商務(部分在東湖校區(qū))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
展開表格人才培養(yǎng)學校承辦了聯合國貿發(fā)組織和中國商務部主辦的“發(fā)展中國家全球經濟化研修班”和“發(fā)展中國家國際貿易能力建設研修班”,共培訓來自3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的100多名政府高級官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武漢科技學院—萊佛士學院和中國—歐盟職業(yè)培訓中心,開展了中澳合作霍姆格蘭項目、中英合作3+2碩士層次利茲項目、中澳合作南昆士蘭項目、中加合作蒙克頓項目;與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就“2+1+2”合作辦學達成共識并簽署合作協議。
2010年6月7-8日“現代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成功在學校舉辦。
2011年4月20日至21日,第三屆三維織物及其應用國際學術會議由英國曼徹斯特TexEng軟件公司與中國武漢紡織大學共同主辦,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協辦。
科學研究
科研平臺實驗室 | 備注 |
湖北省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 |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機械工程、電工電子、大學物理、紡織印染、藝術與服裝 | 湖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
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紡織機電研究開發(fā)中心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紡織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yè)共性技術紡織與服裝研發(fā)推廣中心 | 省級重點研究基地? |
科研機構
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級中心(基地)一覽表:
機構名稱 | 授予單位 |
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②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中心(基地):
機構名稱 | 授予單位 |
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科技廳, |
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科技廳, |
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 | 湖北省教育廳 |
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 | 湖北省科技廳, |
武漢科技學院生產力促進中心 | 武漢市科技局, |
展開表格③科研機構:
紡織研究所 | 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 |
非線性科學研究所, | 孫菊香服裝設計研究室, |
工程材料研究室, | 卡朱米工作室, |
印染與污染控制工程中心, | 紡織服裝數字化中心, |
哲學與文化研究所, | 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
武漢方元環(huán)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科研成就成果
課題 | 獲獎 |
徐衛(wèi)林教授“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 |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優(yōu)質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項目 | 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 |
曾慶福教授“紡織印染廢水微波無極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質處理回用技術” | 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 |
“基于智能教學平臺的線性代數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 |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
紡織材料學(徐衛(wèi)林)、線性代數(方文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夏火松)、《面向21世紀的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專業(yè)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面向二十一世紀紡織工程專業(yè)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服裝藝術設計專業(yè)強化專業(yè)技能的研究》 | 湖北省高校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 |
應用情況
學校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在循環(huán)經濟(特別是苧麻生態(tài)產業(yè)園)、水處理、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高倍捻機等)、紡織設備相關材料、管理科學、服裝和藝術、服飾文化、服裝數字化等方面的研究開發(fā)上走在國際、國內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研制的純天然纖維單向導汗紡織面料,2004年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已經作為NIKE服裝系列中的GOLF運動服裝面料,正在與ADIDAS開展技術合作?!案蓱B(tài)劍麻葉片的加工方法及其在復合板材中的應用”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獲湖北省技術發(fā)明二等獎,并與廣西劍麻集團、武漢興隆板材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產業(yè)化推廣,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產學研結合
主持承擔的國家“863”項目“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fā)出2項原創(chuàng)技術,獲“國家重點新產品”、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以技術入股組建“武漢方元環(huán)境公司”,該公司已成為研究生培養(yǎng)和吸收本科生科研的基地。依托“苧麻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苧麻生態(tài)產業(yè)園研究”組建“湖北生態(tài)麻業(yè)有限公司”,從苧麻纖維種植改性、紡織、印染、后加工等方面進行清潔生產系統研究,探索農業(yè)、紡織業(yè)協調發(fā)展的循環(huán)經濟模式,為政府更好地解決湖北省苧麻產地“三農問題”提供了示范。該項目也同時培養(yǎng)了一批研究生和優(yōu)秀本科生。學校在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分形、小波理論及應用、神經網絡、分子拓撲學、離子束和等離子體應用等研究中緊跟學術前沿,并結合紡織行業(yè)的科學問題,產出了一批有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在生物活性產物結構設計與改造、紡織用化學助劑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方面很多成果直接用于生產。公開出版刊物有《學報》、《對外貿易實務》。
2000年以來,學校共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在內的各類項目63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2項,獲省部級(含武漢市)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0項,公開發(fā)表論文4757篇,其中216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居湖北省省屬高校前列;60余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收錄;出版學術著作、教材158部,發(fā)明專利授權41項。在2004年“中國高??萍紕?chuàng)新競爭力評價報告”中(《中國青年報》),學?!翱萍紕?chuàng)新競爭力”名列包括部屬高校在內的湖北高校第八位,居省屬院校的第二位;在全國高校高教類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統計中,2005年度學校居湖北省高校(含部委重點高校)第6名,全國高校第129名。
學術交流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qū)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英國利茲大學、俄羅斯伊萬諾沃紡織大學、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學院聯合辦學,設有中國-歐盟國際職業(yè)教育培訓中心,并聘請多名國外知名學者為學校的名譽教授。?
校園環(huán)境
武漢紡織大學校園占地面積2400畝(含東湖校區(qū)),校舍總建筑面積70余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總建筑面積19.7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0多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過億元。全校圖書文獻總量210多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10萬冊;長期訂購中外文期刊2000余種;購買自建中外文各類數據庫28個,擁有涵蓋各學科豐富的電子資源,實現了印刷型文獻借閱、電子文獻閱覽、視頻點播、多媒體播放、信息檢索、文獻傳遞、用戶培訓等網絡化服務。
校內環(huán)境武漢紡織大學陽光校區(qū)
武漢紡織大學陽光校區(qū)
武漢紡織大學陽光校區(qū)
武漢紡織大學陽光校區(qū)
地理位置
學校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擁有南湖校區(qū)、陽光校區(qū)、東湖校區(qū)三個校區(qū)。其中南湖校區(qū)位于武漢市洪山區(qū)魯巷紡織路一號,陽光校區(qū)位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廟山開發(fā)區(qū)陽光大道一號,東湖校區(qū)位于風景秀美的東湖之濱。擁有廣闊的辦學空間,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清凈。
武漢紡織大學位于武昌南湖之濱,中國(武漢)光谷腹地,周邊有多所國內知名高校。如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交通方便,有538路、590路、572路、583路、586路、810路、811路、733路、901路、903路、907路等10多路公汽直達武漢三鎮(zhèn)各中心地帶,有2路公汽直通漢口火車站、武昌火車站,有多輛公交途徑傅家坡長途汽車站,宏基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