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因澧水上游“綠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蘭”詩名曰蘭江。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地理位置在北緯29°30′~30°12′,東經(jīng)109°30′~112°之間。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徑流模數(shù)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三源于桑植縣打谷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巖匯合后東流。沿途接納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內(nèi)15736平方公里。流域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徑流總量(三江口站)131.2億立方米。

澧水有河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條,其中面積較大的支流如溇水、渫水、道水有8大支流,合稱九澧。澧水干流流經(jīng)縣市:湖南省龍山縣,湖北省宣恩縣,湖南省桑植縣、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慈利縣、石門縣、臨澧縣、澧縣、津市市,干流全長407公里,尾閭小渡口至洞庭湖口96公里。

中文名

澧水

北源源于

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

地理位置

湖南省西北部

流域面積

1.8496萬平方千米

長度

407公里

別名

蘭江

外文名

Li River,Li Shu

中源源于

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

南源源于

湖南永順縣龍家寨

三源匯合處

桑植縣打谷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巖

所屬水系

洞庭湖水系

省級河長

戴道晉

平均徑流量

131.2億立方米

干流情況

地理位置

澧水,因澧水上游“綠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蘭”詩名曰蘭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經(jīng)湘鄂兩省,地理位置在北緯29°30′~30°12′,東經(jīng)109°30′~112°0′之間。

基本數(shù)據(jù)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中最小的一條,河長不及湘江長度的一半,流域面積僅及湘江的1/5,但由于中上游與長江三峽屬同一暴雨區(qū),降水量特多。徑流模數(shù)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

干流共納入5千米以上河流326條,流域面積18496平方千米,石門三江口站年平均流量475平方米/秒,河道平均坡降0.788‰,屬山溪性河流。

流經(jīng)地區(qū)

澧水上源有三,即北、中、南三源。北源一支出桑植縣五道水鎮(zhèn)杉木界,一支出桑植縣西北八大公山天堂窩,二者在五道水會合,通常認為是為主源[1]。中源又名綠水河,源出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源頭在龍山縣大安鄉(xiāng)翻身村,2013年左右被認為是澧水的主源[1];南源又名上洞河,源出永順縣龍家寨東北。南中兩源先在兩河口相會,后又與北源在桑植縣打谷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巖匯合后東流。[2]三源會后,往東南經(jīng)桑植、永順,再從永順與大庸邊境轉(zhuǎn)向東北,經(jīng)大庸、慈利、石門、臨澧、澧縣、津市等縣市,由小渡口注入西洞庭上之七里湖。

傳統(tǒng)以北源為干流起始點,自北源桑植杉木界至常德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全長388公里[3];2013年左右,以中源桑植杉木界為干流起始點,至常德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全長407公里。

上游

澧水夕照

澧水干流自北河源至桑植城為上游,河長96千米,兩岸多崇山峻嶺,山峰在1000~2000米之 間,山深林密,雨量充沛,年雨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流域坡度大,河道平均坡降達2.67‰ ;河谷深切,險灘毗連,水流湍 急,一般只能通航2噸的小船。

中游

澧水從桑植至石門為中游段,河道長226千米,平均坡降為0.754‰。河道先由桑植城作南 南東方向穿嶺谷而下,至永順東側(cè)及大庸所,受阻于武陵山地,于是作九十度大轉(zhuǎn)彎,沿保 靖--慈利大斷裂帶,順武陵山主脈西北麓作北東--北東東流向。兩岸多陡嶺高丘,峽谷 與盆地相間,其中如上巖河、中巖河、下巖河,就屬幽深峽谷段,而大庸、溪口、慈利、石 門等城鎮(zhèn)皆分別處于沿河串珠狀的盆地中。

從桑植到大庸,澧水大部分流經(jīng)灰?guī)r峽谷,水流湍急。大庸市以上,澧水先后接后墻河、大溶溪、茅溪(又名甘溪)等支流。大庸以下至慈利,澧水河于溪口南接九斗溪后,形成溪 口--甘堰山間盆地。甘堰東北至巖泊渡之間,時有束狹河段,沙刀灣一帶水深流急。巖泊 渡以下,兩岸地形逐漸由窄變寬,進入慈利山間盆地,沿河展現(xiàn)比較寬坦的沖積平原。干流在慈利縣城從左岸接納第一大支流--婁水。

慈利縣城以下,兩岸崖峰夾峙,多峽谷急灘,至石門三江口從左岸接納第二大支流--渫 水。

下游

從石門至津市66千米,為澧水下游。沿岸山勢逐漸低緩,除局部地段,一般海拔高度在35 ~80米之間,河道平均坡降為0.204‰,逐漸展現(xiàn)開闊的平原地貌。在臨澧西側(cè)攔截澧水干流,興建了青山水輪泵站,可發(fā)電,并灌溉田地。自張公廟以下,澧水干流瀉入澧陽平原。

尾閭

津市小渡口以下稱澧水尾閭,與松滋河、虎渡河相通。小渡口至七里湖河道,在濠口有松滋河西支匯入,并有五里河與松滋河中支溝通,七里湖出石龜山,經(jīng)蒿子港,在蘆林鋪與松滋、虎渡水相會,流入西洞庭湖。澧水一部分在窯灣注入目平湖,主流經(jīng)、至南嘴分別從赤磊洪道及黃土包河注入東、南洞庭。從小渡口至南嘴全長91.4公里,河面寬1200——5000米。

水文特征

降水

澧水風(fēng)光

澧水與長江三峽同屬一個暴雨區(qū),上游有以五道水為中心的降水高值區(qū),因而流域內(nèi)降水分布的特點是:上 游多于下游,丘降區(qū)多于平原,尤以西北部高山地區(qū)降水量特大。干流桑植以上和淡、渫二水,平均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毒同。1935年7月3日至7日,慈利、石門西北部、曾發(fā)生大面積高強度暴雨,據(jù)地區(qū)氣象部門推算,多達800毫米以上。中下游雖較上游降水要少,因處于降水高笸區(qū)邊緣,慈利縣城多年平均陣水也在1400毫米以上,1980年,最大達2103.3毫米;在石門縣城多年平均降水1360毫米,1980年,最大達2215.8毫米薩下游和尾間降水較少,臨澧、澧縣、常德等縣,多年平均在1300毫米左右。降水時間分布,以4至8月最多,約占年降水量的70%,其中又以6、7、8月最為集中,如五道水站1954年7月降雨量達789毫米。冬季降水甚少。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淡、渫二水常形成局部洪水,如1969年7月4日,澧水千流的來水量每秒為6650立方米,而支流瀵水的長潭河站實測每秒達5850立方米。1971年6月3日,渫水的水竹巷日降雨僅181毫米,皂角市站卻發(fā)生建站以來的最大洪水。流量

澧水上游海拔2000米左右高山,山高坡陡,雨量豐沛,大庸以上徑流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的涼水口以上達1500多毫米,為全省之冠,下游徑流深在600毫米左右。澧水的徑流主要來自上游和主要支流淡水,徑流模數(shù)比湘、資、沅水大。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1億立方米(1951~1980),5至10月多年平均汛期水量112億立方米,1954年,最大年徑流總量達264億立方米;1957年最小徑流總量為91.7億立方米。

澧水經(jīng)常出現(xiàn)較大的洪峰流量,1935年大水,據(jù)水文部門根據(jù)洪水痕跡推算,最大流量每秒達30300立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現(xiàn)的最大流量為1980年8月2日,石門縣三江口站實測為17500立方米/秒。1977年元月23日,最小流量為每秒16.9方米。

澧水控制站石門水文站歷年實測最大流量達19900立方米每秒(1998年7月23日),最小流量1.36立方米每秒(1992年1月14日),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65億立方米。[1]

泥沙

澧水流域多高山深谷,河道比降較大,加以坡耕地開墾較多,土壤侵蝕較嚴重,特別是頁巖分化的陡山,易發(fā)生泄流侵蝕。因此,澧水的含沙量較湘、資、沅水大,每年侵蝕模數(shù),每平方公里為300~500噸。澄水沙量來源,.又以大庸以上和淡,渫兩水為主,石門三江口站實測多年平均含沙量為4.751公斤/立方米,1970年最大,每立方米水含沙量為11.1公斤。1961年最小,每立方米含沙量為0.065公斤。年輸沙量1954年最大,達15鯽萬噸,最少的1961年僅1.42萬噸。1956~1983年。三江口來沙總量為13480萬立方米,每年平均為481萬立方米。5至8月暴雨較多,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87.9%。非汛期內(nèi),河水清澈,沙量較微。

水位

澧水在常德地區(qū)境內(nèi)石門縣以下的河道,冬枯水位和汛期高洪水位相差較大,石門站的洪枯水位相差18米左右,津市站相差11米以上。水位一般從4月開始起漲,5至8月常出現(xiàn)高洪,一般年分出現(xiàn)較大的洪峰3至j次,最多的1980年,洪峰重迭,多達7次。最低水位出現(xiàn)時間在12月或1、2月,6、7、8月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最低水位。下游及尾閭因河道中泥沙淤積或受荊江來水頂托,洪峰水位變化較大,且逐年升高。1954年特大洪水,澧水下游及尾閭各地,均出現(xiàn)歷史上的最高水位。

汛期4~8月水位暴漲暴落,洪峰持續(xù)期短,枯水期長;水位變幅10~15米,具山溪性河流特色。河道平均比降0.788‰。

水質(zhì)

澧水的天然水化學(xué)成分,干流及淡水變化不大,離子總量為192~2.7毫克/升,總硬度2.10~2.26毫克當(dāng)量/升,氫離子濃度為6.5~8.5。水的類型為GC.A型,PH值常范圍內(nèi),離子總量不高,中等礦化度,水質(zhì)硬度屬軟水,是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由于渫水有雄磺礦、磷礦,以及沿千流的氮肥廠、煤礦、火力發(fā)電廠等,工業(yè)礦水含砷的污染較為嚴重,且污染范圍廣,氰化物、汞、酚含量未超過國家允許標(biāo)準。

災(zāi)害

澧水是一條洪澇災(zāi)害極為嚴重的河流,其兩大支流處于長江流域最大的鶴峰、五峰暴雨中心,水災(zāi)平均3.5年一次。[4]

自1644年至1949年的305年間,澧水流域發(fā)生大小洪災(zāi)103年次。新中國成立后,澧水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有1950年、1954年、1980年、1991年、1998年五次。[1]其中1935年特大洪水淹沒耕地98萬畝,沿河死亡3.3萬人。國家計委1992年批復(fù)的《澧水流域規(guī)劃報告》顯示,澧水是長江水系中最小,卻是洪澇災(zāi)害最為嚴重的一條河流。

主要支流

澧水流域共有一級支流74條,成梳狀分布,上游的主要支流有南岔河、郁水、茅溪等支流,常德地區(qū)境內(nèi)注入澧水的一級支流有38條。

澧水干流有8大支流,合稱九澧,酈道元(公元466~527年)《水經(jīng)注》上載:澧九水,曰溫、曰渫、曰黃、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總名曰澧。

獅頭溪

源出大庸紅沿壩西北,經(jīng)巖叭入慈利縣境內(nèi),東流至南莊,南折于大坊坪注入澧水。多年平均徑流量1.4億立方米,流域內(nèi)慈利縣建有永豐、咸水峪、七里峪等小型水庫。

九渡溪(又名九都溪)

源出大庸縣望巖泊,由南向北,自咸水潭入慈利縣境,經(jīng)紅巖垴、金巖山至溪口鎮(zhèn)陶家嘴注入澧水。

淡水

(九澧之一,又名后江)

源出湖北省鶴峰縣七埡,經(jīng)桑植縣紅花嶺,干木籠潭入慈利縣境,再經(jīng)龍?zhí)稙场⒔瓐烘?zhèn)、右匯索水,經(jīng)市場河,左匯市場河,再經(jīng)長潭河、飯甑山,于縣城西北岸匯入澧水。

零溪河

源出慈利縣剪刀寺北麓,東流至趙家埡氽入山洞,于零陽鄉(xiāng)朝陽村出露地表,至零溪鄉(xiāng)墨園村北流,經(jīng)自竹水、于筆架山西麓入澧水,長52公里,流域面積211平方公里。

婁水

源出湖北鶴峰縣七埡,與澧水上源僅 一界之隔,東南至淋溪河入湖南,流經(jīng)桑植、慈利二縣,在慈利縣城對岸注入澧水。全長25 0千米,流域面積5048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2.11‰。[5]

渫水

(“九澧”之一)

有三源:北源出湖北五峰縣南香口坪農(nóng)場北面,稱白溪河;中源出湖南石門縣泉坪 西面高家界,稱泉坪河;南源出石門西面曾家大界,稱金家河,三源匯合于龍洞西北,東南流,注入澧水。全長165千米,流域面積3201平方千米,河道坡降1.48‰。

道水

(“九澧”之一)

源分南北二支,均源出慈利縣五雷山麓,南支東流至三王村入夏家巷蒙泉水庫。北支經(jīng)官渡橋鎮(zhèn)于尖刀嘴與南支匯合,流經(jīng)白洋湖于龍口橋入臨澧縣,過佘市、城關(guān)鎮(zhèn)、峰火,在免事洼入澧縣,再經(jīng)道河,澧南至道河口注入澧水。長101公里,沿途有22條2級支流注入,流域面積136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965‰。

澹水(“九澧”之一)

源分南北兩支北支源于石門縣燕子山鄉(xiāng)圈門鋪,經(jīng)澧縣牛橋流入臨澧縣官亭鄉(xiāng)樟樹村,流程11公里注入官亭水庫,南支源出石門縣瓜子峪鄉(xiāng)艾家山,經(jīng)河曲峪入臨澧縣官亭鄉(xiāng)青龍村,流程10公里注入官亭水庫。官亭水庫攔集澹水集雨面積109.5平方公里,1973年澧縣堵塞澧水多安橋分支,1975年臨澧縣滅螺填河,將官亭水庫以下澹水故道河段平廢11.8公里,官亭水庫以上來水經(jīng)水庫溢洪道入南撇河,從新安注入澧水,澧縣境內(nèi)澹水中游澧陽橋以上河段,亦被填平。澹水下游故道來水從北三撇經(jīng)彭家溶入涔水。

涔水

(“九澧”之一)

北源自澧縣太青鄉(xiāng)太青山東麓白巖壁,經(jīng)太青、甘溪灘、火連坡、閘口等鄉(xiāng)鎮(zhèn)至兩河口,入王家廠水庫,全長44公里;南源源出石門燕子山,經(jīng)澧縣楊家坊、碼頭鋪、方石坪等鄉(xiāng)鎮(zhèn)到兩河口,匯入王家廠水庫,全長30公里。兩源匯合后成為涔水干流,經(jīng)王家廠、大堰垱、中武、彭家廠、夢溪、涔南、涔澹蓄洪區(qū)、涔澹農(nóng)場、永豐等地,在小渡口注入澧水。

永順縣支流

杉木河:為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的南源。發(fā)源于縣內(nèi)萬福山北麓,流經(jīng)萬坪、杉木、毛壩等鄉(xiāng)鎮(zhèn),在桑植與永順邊界新村納官壩、田谷河待溪河水,流經(jīng)桑植兩河口與澧水中源匯合。縣境干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227.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1秒立方米。屬季節(jié)河。

萬民崗河:源于五倫,橫貫萬民鄉(xiāng)全境,長19.4公里,流域面積95.12平方公里,向東北入澧水南源,多年平均流量3.24秒立方米。

砂壩河:源于蟠龍洞,流經(jīng)官壩鄉(xiāng)田谷埡出境入澧水南源。全長13.8公里。流域面積53.63平方公里,河寬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1.66秒立方米。

桃子溪河:源于亞子溪,由南向北入澧水干流,境內(nèi)長8公里,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河寬30-40米,多年平均流量1.15秒立方米。

賀虎溪:發(fā)源于青坪鄉(xiāng)桂竹村,經(jīng)潤雅入澧水干流,境內(nèi)長24.9公里,流域面積172平方公里,河寬30-50米,多年平均流量4.624秒立方米。

永茂河:源于永茂鎮(zhèn)的大溪灣,注入澧水,全長14.2公里,流域面積81.37平方公里,河寬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2.129秒立方米。

流域概況

概述

澧水鸕鶿

澧水流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南以武陵山與沅水為界,北以湘鄂叢山與清水江分流,東臨洞庭湖。流域面積 18583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內(nèi)15736平方公里[3]

流域位于亞熱帶,年平均溫度16~18℃。流域內(nèi)由于地形條件的影響,經(jīng)常產(chǎn)生氣旋雨和鋒面雨,且降雨強度大,在時空分布上也不均勻。桑植、慈利是湖南省三大暴雨區(qū)之一,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24毫米。流域內(nèi)耕地面積約477萬畝,其中水田300余萬畝。

澧水流域內(nèi)礦產(chǎn)以磷、煤、鐵、鹽為主,銅、鉛、鋅、硫磺、芒硝等亦具一定儲量。森林蓄積量596萬立方米。2006年漁民文某在澧水石門縣新街口河段收網(wǎng),捕捉到一條奇形怪狀的魚,送該縣水產(chǎn)部門鑒定為中華鱘。[6]

澧水流域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流域內(nèi)灰?guī)r廣泛分布,巖溶發(fā)育,山奇水秀,形態(tài)多姿,大 小溶洞、漏斗、地下暗河、巖溶泉水等巖溶景觀到處可見。著名的張家界一帶多處風(fēng)景區(qū),都位于澧水之濱的大庸、桑植、慈利三縣交界處的山谷地帶。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地質(zhì)地貌

澧水流域主要是碳酸鹽地層,巖溶發(fā)育,溶洞、暗河、天坑遍布,且相互連貫,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上屬新華夏構(gòu)造第三隆起帶。地項構(gòu)造運動活躍,節(jié)理,褶皺,斷層發(fā)育,較大的褶皺有武陵山復(fù)式背斜、桑植復(fù)式向斜以及澄水大斷裂和石門張家灣斷裂等,這種地質(zhì)構(gòu)造體系控制著水系的發(fā)育。澧水干流大部分流經(jīng)武陵山褶皺帶的山原、山地、谷地之間,致使上游接納北、南兩源自北向南流動,構(gòu)成輻合狀水系,然后向東沿斷裂繞行于流域南緣,由于受橫切復(fù)式褶皺構(gòu)造拄制,左岸支流從西北向東南匯入澧水干流;右岸支流受高山所逼,河流沿斷層線自西南向東北匯入干流。

受地質(zhì)構(gòu)造的控制,境內(nèi)地勢大體上北、西、南三面高聳,東南部低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注入洞庭瑚。上游高山峽谷相間排列,中游丘陵盆地交錯,下游丘崗起伏沒入濱湖平原。這些不同地貌單元的水文特征有著明顯的差異。流域上游多高山,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降水豐沛,坡度陡蛟,地表集流快、易形成暴雨徑流,這里河川水流湍急,漲落迅速。中游除溇、渫兩支流上游為山地外,大多流經(jīng)丘陵盆地,海拔大部在50米以上,徑流過程呈梳狀分布;下游地勢開闊平坦,海拔多在50 m 以下,集水面積增加,河網(wǎng)調(diào)蓄能力大,徑流漲落緩慢,水情年際變幅相對變小??傊搮^(qū)河流的水文狀況具有由山原向丘崗濱湖平原過渡的基本特征。

干流受地勢地形和構(gòu)造線的控制影響,呈“∠”狀偏于流域之南,其主要支流都由西北流向東南平行注入干流,構(gòu)成比較明顯的梳狀水系。

社會民族

早在原始社會,澧水流域已有“原始人”活動,澧水流域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土著先民的原始文化。商周時期,澧水流域為濮人、巴人、楚人等古代民族雜居。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澧水流域土家族是巴人逐漸融合濮人、楚人等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體。[7]

澧水也是一條繁育了多民族的河流。澧水流經(jīng)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經(jīng)少數(shù)民族占84%的張家界,自先秦時期始,土家族、白族、苗族、侗族、瑤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祖先就生活于此。[3]

歷史文化

澧水漁家

澧水流域,古代書院眾多,最多的地方是位于澧州州治的地區(qū),即今澧縣,先后共有書院15所,除此之外,慈 利縣有古代書院11所。[8]

澧水作為長江中下游平原人類文明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擁有湖南乃至長江中下游最早的成系列成譜系的舊石器文化,歷史可以回溯到50萬年前。澧水中游的澧陽平原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見證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文化遺存,其中包括距今一萬年前后誕生的湖南乃至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一批村落,比如澧縣八十垱、彭頭山等等,到了6000年前,這些地方又出現(xiàn)了中國名副其實的最早的城——澧縣城頭山,城市的產(chǎn)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稻作農(nóng)業(yè)到村落,再到城,人類文明開始加速度向前發(fā)展。

澧水流域文風(fēng)卓盛,名士輩出。他們之中有瀟灑不羈的文士,落魄失意的遷客,也有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風(fēng)云人物。先秦時代,湘楚文化的先驅(qū)屈原、宋玉長期在此地居住、行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沉淀。屈原在他的《楚辭·九歌 湘夫人》中吟出這樣的句子: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暮鲑膺h望,觀流水兮潺湲。這也是為澧水歌賦最早的詩句。而秦漢唐宋以來,從車胤、劉禹錫、范仲淹,到林伯渠、賀龍,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他們在澧水流域留下磨不掉的足跡,或者說,他們已經(jīng)與這里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

作為一種抽象的理念性平臺,“澧水文化”在其表現(xiàn)的形式和所涵蓋的內(nèi)容方面,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除了口傳、演唱、創(chuàng)作之類的“軟性文化”,更多的還是以實物形式固定下來的“硬件文化”,比如代表教化崇孔的文廟,各縣均有;代表教育水準的書院,遍及澧屬各縣,僅上游三縣就有桑植澧源書院、永定普光寺、天門山寺、玉皇洞石窟、慈利五雷山道教圣地等,還有眾多的橋梁、樓閣、古墓葬、宗祠、花園、莊園、民居等等建筑文化、工藝文化遺物,惟其它們的固守與存在,便煌煌然蔚成“澧水文化”之觀。

治理開發(fā)

概況

澧水水能蘊藏205.13萬千瓦。有主要水利工程22處,設(shè)計灌溉面積15萬公頃。下游建有3處骨干工程,對澧陽平原及其附近低丘區(qū)不僅擴大自流灌溉面積,且兼具防洪效益。

1992年10月,水利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簽署協(xié)議,組建了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電開發(fā)有限責(zé)任公司,是全國首家由部省合作成立的流域性開發(fā)管理公司。[4]在澧水公司成立20年后,建成了江埡水庫、皂市水庫兩個國家重點防洪控制性水庫,以及索溪水庫和關(guān)門巖水電站。[9]澧水公司于2002年投資建設(shè)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江埡溫泉度假村,已發(fā)展成為張家界東線旅游的重點景區(qū)。

河道治理

澧水尾閭段從民同以來變遷較大,1938年春,由湖南省水災(zāi)善后委員會撥款5萬元,完成開挖羌口至新河口的引河長2170米。1948、1949年,連年潰決的大京保賦垸,廢為七里湖。50年代初期,尾閭段尚有多支與沅水溝通,并與松滋河交錯互流,水系極為紊亂。1954年常德地區(qū)治理西洞庭湖,堵塞澧水尾閭以南的上、下凌家灘,上、下麻河、蝦蟲腦、沙河、柳林嘴等支流河口,澧水與沅水隔絕。同年堵塞北面的新河口,塞二步窖河。同時,開挖常安洲、浪耗洲、羅家灣等弓i河廢棄143.8平方公里堤垸面積,河寬達到1200——4000米,改善了澧水的泄洪狀態(tài)。但河道寬淺,汛期水流平緩,易于泥沙淤墊,洪道中淤洲迭起,蘆葦、林木雜生,27.8萬畝河道面積,生長或栽種蘆、林面積達60%。1981——1987年,連年清掃洪道,蘆、林面積有所減少,但河床淤積仍在發(fā)展。

航道航運

澧水常德段建有澧縣滟洲、臨澧青山、石門三江口三座梯級開發(fā)水電站,其中滟洲兩座水電站分別按6級和5級航道標(biāo)準建有通航船閘。石門縣城下游易家渡港口以下的澧水航道水流平緩,航行條件良好,可常年通航100噸級以下船舶,因此,影響通航的主要因素是澧水石門段黃巖頭灘、下渡口灘、中渡口灘、尼姑灘等險阻,以及三江口大壩未建通航設(shè)施等。

津市小渡口至澧縣城關(guān)18公里,河寬300—350米。平均坡降0.08‰,水深1.6米,彎曲半徑500米,通航保證95%,該航段受洞庭湖水頂托,水流平緩,航行條件良好,可常年航行300噸級船舶。

澧縣城關(guān)至石門縣城45公里,河寬200—250米,平均坡降0.4‰,水深1.3米,彎曲半徑350米,通航保證率95%,該航段水面寬闊,邊灘低平,水流分散,有灘險多處,枯水時礙航。1982—1990年澧縣建成艷洲水電樞紐,同步建成年通過能力為150萬噸的船閘。1963—1969年臨澧縣建成青山水泵站,建有年通過能力為120萬噸的船閘。

石門縣城至界溪14公里,河寬150—200米,平均坡降0.62%,水深1.2米,彎曲半徑300米,通航保證率95%

水電開發(fā)

澧水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有152萬千瓦,占湖南省的9.9%,其中可開發(fā)利用的有137.11萬千瓦,占湖南省的12.7%。[1][4](也有說法稱,理論蘊藏量為205.2×104kW,可能開發(fā)的水能資源為141×104kW。[10]

澧水干流上起澧水北源下至小渡口,共規(guī)劃有16個梯級電站,截至2013年年底,已建成有賀龍、八斗溪、漁潭、花巖、木龍灘、紅壁巖、茶庵、慈利(城關(guān))、茶林河、三江口、青山、滟洲12個水電站,待建的有涼水口(北源)、黃家鋪、宜沖橋、巖泊渡4個電站。[1][10]

慈利縣:1974年,建成以改善通航為主的城關(guān)水電站,安裝500千瓦的發(fā)電機組8臺。1981年建成茶庵水電站,安裝1250千瓦的發(fā)電機組6臺,總裝機7500千瓦。

石門縣:1988年建成三江口中型水電站,控制流域面積1526平方公里,設(shè)計裝機5臺,已安裝12500千瓦發(fā)電機組2臺,計25000千瓦。

臨澧:1971年攔截澧水建成全國最大的青山水輪泵站,安裝100一8型水輪泵35臺,將澧水提高58米,灌溉澧水南岸的32萬畝農(nóng)田。還結(jié)合建成水力發(fā)電站2座,安裝650千瓦發(fā)電機組6臺,2500千瓦機組2臺。

澧縣:在彭山附近,1976年動工興建澧水最末一級的艷洲電站,位于澧水下游,是澧水梯級開發(fā)的最末一級。樞紐工程由發(fā)電廠、船閘、攔河大壩、公路橋等組成。具有發(fā)電、交通、灌溉、航運等綜合效益。發(fā)電廠裝機10臺,總?cè)萘?.03萬千瓦,設(shè)計年發(fā)電量1.54億度。船閘為300噸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