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邊委員會 會徽
三邊委員會(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對三邊地區(qū)各國共同關心的國際經濟體系、金融、貿易、能源、南北關系和東西方關系等問題進行磋商和討論,以協(xié)調它們在這些方面的政策,對各自的政府施加影響,最終達到共濟會“新世界秩序”目的。美國在 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任總統(tǒng)期間,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要職都由三邊委員會成員所占據,總共達二十六位之多,實際上三邊委員會在美國對外事務的決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西歐、日本等各國政府也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的政策顧問和在里根政府中任要職的三邊委員會成員也有七名。
三邊委員會(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成立于1973年,是由北美、西歐和日本三地區(qū)14個國家的學者以及政經要人聯(lián)合組成的國際性民間政策研究組織。
三個地區(qū)的代表每9個月輪流作東道主開會。美國的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歐洲的德意志銀行財團、法國巴黎銀行財團、英荷殼牌石油財團,日本的東芝電氣、住友化學、新日鐵、日產汽車、日本精工、日本電氣、日立制作、松下電氣以及豐田公司的董事長或經理,都是該組織的成員。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以及曾經在政府擔任要職的官員,如布熱津斯基、萬斯等人,也是三邊委員會的委員。 許多著名的思想庫的負責人,也成為這個委員會的活躍分子,如美國赫德森研究所所長H·卡恩。這位國際知名的學者曾多次訪問日本,1977年12月他在日本發(fā)表的演說,對日本的經濟發(fā)展作了評價與預測,影響非同小可。 三邊委員會成立之初的基本方針是,以北美、西歐、日本為基礎,南聯(lián)第三世界,北與蘇聯(lián)相周旋,建立一個以美、歐、日為核心的"世界秩序"。其宗旨是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研究,支持聯(lián)合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促進公眾對這些問題的了解,并培養(yǎng)這些地區(qū)公共工作的習慣和慣例。
三邊委員會的成員以來自企業(yè)界為最多,其次是來自政界的顯要,還有大銀行家、著名學者以及新聞界、工會、律師等代表人物。三邊委員會現(xiàn)任主席是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布熱津斯基1928年出生于波蘭華沙,曾任前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哥倫比亞大學戰(zhàn)略學教授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喬治城大學戰(zhàn)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外交政策教授等職。他長期擔任三邊委員會的主席,并撰寫了相當豐富的著作:《運籌帷幄:指導美蘇爭奪的地緣戰(zhàn)略構想》、《大失?。?0世紀共產主義的滅亡》、《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等。 三邊委員會1975年發(fā)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民主的危機---就民主國家的統(tǒng)治能力寫給三邊委員會的報告》。報告由三邊委員會中關于民主國家統(tǒng)治能力問題工作組的三位報告起草人聯(lián)合負責。
關于日本的一章由東京索非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綿貫讓治起草,關于西歐的一章由巴黎社會學組織中心負責人、全國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米歇爾·克羅齊起草,關于美國的一章由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學教授、哈佛國際問題中心主任塞纓爾·亨廷頓起草。三邊委員會為這一研究提供了贊助,并在1975年 5月 30-31日在日本京都召開了三邊委員會的專門會議,來自三邊的十余位專家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此外工作組還先后舉行了4次聯(lián)席會議,商討報告內容,其中特別與三邊委員會主席布熱津斯基交流了看法。 《民主的危機》并不是一份悲觀的文件。當時西方世界中一些主要的政治家、專欄作者和學者乃至普通民眾都處于一種關于民主危機的恐慌當中,西方政治系統(tǒng)的生命力受到了強烈的懷疑與挑戰(zhàn)。在這種條件下,三邊委員會委托由三位頂尖學者帶領的課題組開展了調查研究。研究的結論堅信,從根本的意義上來講,民主的體制是可行的。只要民主國家的民眾真正理解民主體制的本質,特別是如果他們感受到自由與責任之間微妙的相互關系,民主是可以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的。 為此,讓公民們重新考察一下民主系統(tǒng)的基本前提及其運轉是非常必要的,這能使民主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日益強大和更加民主化。這一報告的發(fā)表,在西方國家產生很大轟動,暫時調和了資本主義世界政治制度暴露的尖銳矛盾,為西方的一些崇拜者們重新贏得了信心,對20世紀后期冷戰(zhàn)的結束和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對三邊內部問題進行研究以外,三邊委員會的觸角也伸到了世界其他地區(qū),特別是對中國的研究,三邊委員會在西方是享有盛譽的。
翌年4月,三邊委員會在東京舉行會議,進一步討論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確定了積極發(fā)展同中國關系的基本點。由于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等國際事件的發(fā)生,三邊委員會內奉行強硬政策、主張聯(lián)華抗蘇的意見占了上風,因而將原定1981年在莫斯科召開的三邊地區(qū)與蘇聯(lián)合作的會議取消,改在北京舉行。 1981年3月,三邊委員會北美地區(qū)主席D·洛克菲勒、歐洲地區(qū)主席G·貝圖安和日本地區(qū)主席渡邊武,請見里根總統(tǒng)并進行了磋商。5月下旬,洛克菲勒帶領30多名成員抵達北京,舉行了為期三天的合作會議,中國民間知名人士出席了會議。會后,中國國家領導人接見了洛克菲勒等人,表示希望加強與三邊的合作。洛克菲勒返回美國后,立即與里根舉行了長談,這為美國80年代對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邊委員會成立以來,通過對三邊地區(qū)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和磋商,向各自政府和國際組織提出許多政策性建議,大多數被采納。例如 1975年開始至今仍在進行的定期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國際金融制度中的彈性匯率、關于美元回流的"第三窗口"計劃、西方對華政策的轉向等等,有的是直接采納了三邊委員會的建議,有的是受到三邊戰(zhàn)略思想的重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