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骼標志
1,胸骨上切跡(suprasternalnotch)位于胸骨柄的上方。正常情況下氣管位于切跡正中。 2,胸骨柄(manubriumsterni)為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塊。其上部兩側(cè)與左右鎖骨的胸骨端相連接,下方則與胸骨體相連。 3,胸骨角(sternalangle)又稱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跡下約5cm,由胸骨柄與胸骨體的連接處向前突起而成。其兩側(cè)分別與左右第2肋軟骨連接,為計數(shù)肋骨和肋間隙順序的主要標志。胸骨角還標志支氣管分叉、心房上緣和上下縱隔交界及相當于第5胸椎的水平。 4,腹上角為左右肋弓(由兩側(cè)的第7~10肋軟骨相互連接而成)在胸骨下端會合處所,形成的夾角,又稱胸骨下角(infrasternalangle),相當于橫膈的穹隆部。正常約70~llO。,體型瘦長者角度較小,矮胖者較大,深吸氣時可稍增寬。其后為肝臟左葉、胃及胰腺的所在區(qū)域。 5,劍突(cartilagoensiformis)為胸骨體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與胸骨體相,連。正常人劍突的長短存在很大的差異。 6,肋骨(rib)共12對。于背部與相應的胸椎相連,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傾斜,其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第1~7肋骨在前胸部與各自的肋軟骨連接,第8~10肋骨與3個聯(lián)合一起的肋軟骨連接后,再與胸骨相連,構(gòu)成胸廓的骨性支架。第11~12肋骨不與胸骨相連,其前端為游離緣,稱為浮肋(freeribs)。
7,肋間隙(intercostalspace)為兩個肋骨之間的空隙,用以標記病變的水平位置。第1肋骨下面的間隙為第1肋間隙,第2肋骨下面的間隙為第2肋間隙,其余以此類推。大多數(shù)肋骨可在胸壁上觸及,唯第1對肋骨前部因與鎖骨相重疊,常未能觸到。
8,肩胛骨(scapula)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間。肩胛岡及其肩峰端均易觸及。肩胛骨的最下端稱肩胛下角。被檢查者取直立位兩上肢自然下垂時,肩胛下角可作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標志,或相當于第8胸椎的水平。此可作為后胸部計數(shù)肋骨的標志。 9,脊柱棘突(spinousprocess)是后正中線的標志。位于頸根部的第7頸椎棘突最為突出,其下即為胸椎的起點,常以此處作為計數(shù)胸椎的標志。
10,肋脊角(costovertebralangle)為第12肋骨與脊柱構(gòu)成的夾角。其前為腎臟和輸尿管上端所在的區(qū)域。 二、垂直線標志
1,前正中線(anteriormidline)即胸骨中線。為通過胸骨正中的垂直線。即其上端位于胸骨柄上緣的中點,向下通過劍突中央的垂直線。
2,鎖骨中線(midclavicularline)(左、右)為通過鎖骨的肩峰端與胸骨端兩者中點的乖直線。即通過鎖骨中點向下的垂直線。
3,胸骨線(sternalIine)(左、右)為沿胸骨邊緣與前正中線平行的垂直線。
4,胸骨旁線(parasternalline)(左、右)為通過胸骨線和鎖骨中線中間的垂直線。 5,腋前線(anterioraxillaryline)(左、右)為通過腋窩前皺襞沿前側(cè)胸壁向下的垂直線。
6,腋后線(posterl’0I。axillary)(左、右)為通過腋窩后皺襞沿后側(cè)胸壁向下的垂直線。 7,腋中線(midaxillaryline)(左、右)為自腋窩頂端于腋前線和腋后線之間向下的垂直線。
8,肩胛線(scapularline)(左、右)為雙臂下垂時通過肩胛下角與后正中線平行的垂直線。 9,后正中線(posteriormidline)即脊柱中線。為通過椎骨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線。
三、自然陷窩和解剖區(qū)域
1,腋窩(axillaryfossa)(左、右)為上肢內(nèi)側(cè)與胸壁相連的凹陷部。
2,胸骨上窩(suprasternalfossa)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氣管位于其后。
3,鎖骨上窩(supraclavicularfossa)(左、右)為鎖骨上方的凹陷部,相當于兩肺上葉肺尖的上部。 4,鎖骨下窩(infraclavicularfossa)(左、右)為鎖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為第3肋骨下緣。相當于兩肺上葉肺尖的下部。 5,肩胛上區(qū)(suprascapularregion)(左、右)為肩胛岡以上的區(qū)域,其外上界為斜方肌的上緣。相當于上葉肺尖的下部。 6,肩胛下區(qū)(infrascapularregion)(左、右)為兩肩胛下角的連線與第12胸椎水平線之間的區(qū)域。后正中線將此區(qū)分為左右兩部。 7,肩胛間區(qū)(interscapularregion)(左、右)為兩肩胛骨內(nèi)緣之間的區(qū)域。后正中線將此區(qū)分為左右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