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田鼠(學名:Microtus arvalis)體長126~128mm,吻部短而鈍,耳殼短小。尾很短。通常為體長之1/3或1/4。后足掌部僅近踵部被毛,被毛多蓬松。其余部分裸露,足墊明顯可見。頭骨大小和形狀隨種不同而異,腭骨后緣中央均與翼狀骨突相聯結。上門齒向下垂伸或略向前傾延,第1下臼齒橫葉前方有4~5個封閉的交錯齒環(huán),第3下臼齒均具3個半月形或類長方形的斜列齒環(huán)。足及四肢均較短,無頰囊。地棲種類,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樹根、巖石下的縫隙中做窩。分布于中國、蒙古、蘇聯、向西一直到歐洲西部。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中文名

普通田鼠

外文名

Common Vole

保護級別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體征

體背面暗褐色、棕褐色或淡黃褐色;體腹面污白灰色

倉鼠科

動物界

嚙齒目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田鼠屬

普通田鼠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亞美尼亞、安道爾、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等

拉丁學名

Microtus arvalis

性情

單居住或營群體生活

亞種

7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8

保護級別

無危

外形特征

普通田鼠

普通田鼠體長約137毫米,尾長小于體長一半,約占體長的30-40%。尾外被以稀疏短毛,四肢短小,后足長約13毫米。后足具趾墊6個。體背黃褐色或深棕灰色,毛基灰黑色,毛尖棕黑色,體兩側毛色稍淡;腹面毛色污白沾乳黃色,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體側與腹面毛分界較清楚;頭至臀部為純黑褐色;后足上面黑棕色,且覆霜樣毛尖;尾上下兩色,上面純黑,下面灰白沾黃,且較腹部毛色淺;冬毛較淺淡,有少數個體背部為淡栗棕色,腹毛灰白色,不具乳黃色調。頭骨形短較纖細,棱角不明顯,顱全長約在28毫米左右,腦顱圓形,并呈明顯的凸出;腭骨后緣不直,中央有一條與翼窩兩側相連的骨質棘;眶間寬較大,約3.7毫米,眶間縱嵴不明顯,但在老年個體上明顯地存在,腭后窩較淺;顴寬約14毫米,為顱全長的一半左右,齒隙8.3毫米左,超過上臼齒列長。

大小量度:體長95~130mm;尾長20~38mm,后足長12.2~17 .4mm;體重25~30g。顱長24~29mm,寬13.9~16mm;乳突寬12.5~13mm;眶間寬3.5~3 .9mm;鼻骨長6.5~7 .5mm;聽泡長8~9 .2mm;上頰齒列長5.4~6 .5mm。

體背面暗褐色、棕褐色或淡黃褐色;體腹面污白灰色;尾背面暗褐灰色或幾乎近黑色,腹面帶白色。后足肉墊6個。染色體數:2n=46。

顱骨的眶間部中間有縱嵴;顴弧中部最寬。前頜骨后端略超出鼻骨。第1上臼齒在橫葉之后有4個閉合三角形。第2上臼齒在橫葉后只有3個閉合三角形。第3下臼齒包含3個向內斜的橫葉。乳頭胸部2對,鼠鼷部2對。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于近河流的草甸。洞道較淺,但分支多。晝夜活動。食植物綠色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中國新疆境內棲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及山前平原和谷地。避開干旱的荒漠地帶。其適宜生境,在山地為針葉闊葉林中的雜草叢生的溝谷和山間無林盆地中的坡地,以及低山帶的半灌木草叢。平原區(qū)的普通田鼠喜棲息于山前牧場、河溪泛濫地、潮濕的雜草草甸、林帶、休耕地、田間草地和渠岸等處。夏秋季節(jié)多侵入農田。秋冬時節(jié)常遷入居民點的打谷場,集居在草堆和谷垛內,偶可見于住宅和倉庫內。

生活習性

普通田鼠性喜潮濕,挖洞穴居,單居住或營群體生活。洞穴多呈洞群分布。洞道較淺,距地面僅20~30cm,但分支和盲端較多。每一洞群的洞口多為5~10個。冬季,普通田鼠在雪被之下挖掘通道覓食,并在雪下營建巢窩。雪下巢呈半圓形,直徑10~15cm。這種巢于覆雪消融后即暴露在地面上。在普通田鼠主要棲息區(qū)額敏河左岸巴爾魯克山的山前地帶,可見地面巢26~30個/km。營晝夜活動生活方式。

普通田鼠主要食取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的綠色部分,冬季在洞內儲藏干草。

分布范圍

分布于亞美尼亞,安道爾,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意大利,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其頓共和國,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烏克蘭。

繁殖方式

一年繁殖3-4次,孕鼠胚胎數2~8個,平均4.8個。幼鼠當年即可達性成熟,并參與繁殖。

亞種分化

普通田鼠(7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普通田鼠貝加爾亞種Microtus arvalis mongolicus
2.普通田鼠北疆亞種Microtus arvalis obscurus
3.普通田鼠奧克尼郡島亞種Microtus arvalis orcadensis
4.普通田鼠南羅納德賽亞種Microtus arvalis ronaldshaiensis
展開表格

保護級別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防治方法

一、化學滅鼠法

大面積消滅鼠時,主要采用化學滅鼠法,人工、器械捕捉僅具有次要的意義。滅鼠的毒餌有:5-10%磷化鋅毒餌:以谷物(麥類、玉米或豆類)為誘餌,先用水煮成半熟,撈出后稍稍晾干,然后加3-5%的面糊,攪拌均勻,再加磷化鋅,繼續(xù)攪拌,最后加少量清油再攪拌均勻即成。在鼠洞外16厘米處,投放麥類毒餌10-15粒;或玉米毒餌8-10;或豆類毒餌5粒,就達到毒殺的目的。

條投時,可按行距30-60米投放。如用飛機噴撒時,麥類毒餌的含藥量應為10%。毒辣餌配制后,要在陰涼處陰干12-24小時。間隔40米,噴幅40米,于5月中旬噴撒為宜,每畝用毒餌0.8斤。0.5%甘氟毒餌:以馬鈴薯、蘿卜或番茄作誘餌。先將誘餌切成指頭大小的方塊,再將0.5%甘氟用水稀釋4倍。然后將誘餌摧毀入盛甘氟水溶液的金屬容器中,攪拌、浸泡至甘氟水溶液誘餌吸干為止,亦可用麥類作誘餌。每洞投3-5塊或10-15粒。

如果在夏季使用帶油的毒餌時,為了避免毒餌風干或被螞蟻拖去,可將毒餌投入洞中,并不影響滅效。采用毒餌法消滅鼠時,毒辣餌要求新鮮,并選擇晴天投放,雨天會降低毒效。夏季(6-7月份),由于植物生長茂盛,鼠的食物豐富,不適于使用毒餌法。而此時正是幼鼠分居前母鼠與仔鼠對不良條件抵抗力較弱的時候,宜采用熏蒸法。

氯化苦熏蒸法:溫度不低于12度時,在鼠洞前使用氯化苦熏法較好。用小石子、羊糞?;蝾A先準備好的干草團若干,在晴天氣溫較高時,將羊糞?;蛐∈邮⒂阼F鏟上,然后迅速倒上3-5毫升的氯化苦,馬上投入鼠洞中,再用草塞住加土封好洞口即可。磷化鋁或磷化鈣熏蒸法:用磷化鋁1片或磷化鈣15克,投入鼠洞中,滅效較高。若投放磷化鈣時同時加水10毫升,立即掩埋洞口,滅效更高。滅鼠炮熏蒸法:投放滅鼠炮時,先將炮點燃,待冒出濃煙后再投入洞中,隨后堵塞洞口。每洞投放一只滅鼠炮即可。

二、置夾法

用0-1號弓形夾,支放在洞口前的跑道上。

三、活套法

將細鋼活套安放在洞口內約6厘米深處,三面貼壁,上面騰空半厘米,當鼠出洞或入洞時均會被套住。

四、灌水法

消滅鼠的效果較好。對于沙土中的鼠洞,在水中摻些粘土,滅效更好。此外,還可采用箭扎、挖洞、熱沙灌洞等方法來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