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書齋記》是系清代的鄭日奎所作(約公元1674前后在世,字次公,江西貴溪人)所作。出自《續(xù)古文觀止》。該書主要講述了劉伶醉于酒,作者卻醉于書,通篇極力渲染一個“醉”字,惟妙惟肖的情狀。

創(chuàng)作年代

清代

作者

鄭日奎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醉書齋記

創(chuàng)作年代:清代

作者:鄭日奎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于堂左潔一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1)。設(shè)幾二(2):一陳筆墨,一置香爐、茗碗之屬(3)。竹床一(4),坐以之;木榻一,臥以之。書架書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塵尾諸什物(5),亦雜置左右。

甫晨起(6),即科頭(7)。拂案上塵,注水硯中,研墨及丹鉛(8),飽飲筆以俟。隨意抽書一帙(9),據(jù)坐批閱之。頃至?xí)奶?,則朱墨淋漓清漬紙上(10),字大半為之隱。有時或歌或嘆,或哭或泣,或怒罵,或悶欲絕,或大叫稱快,或咄咄詫異(11),或臥而思、起而狂走。家人喇見者悉駭愕(12),罔測所指(13)。乃竊相議,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來,都不省取?;蛘`觸之,傾濕書冊,輒怒而加責(zé),后乃不復(fù)持至。逾時或猶未食,無敢前請者,惟內(nèi)子時映簾窺余(14)。得間始進(jìn)(15),曰:“日午矣,可以飯乎?”余應(yīng)諾。內(nèi)子出,復(fù)忘之矣,羹炙皆寒(16),更溫以俟者數(shù)四。及就食,仍挾一冊與俱,且啖且閱(17)。羹炙雖寒,或且味變,亦不覺也。至或誤以雙箸亂點(diǎn)所閱書(18),良久,始悟非筆,而內(nèi)子及婢輩,罔不竊笑者。

夜坐,漏常午(19),顧僮侍,無人在側(cè),俄而鼾震左右(20),起視之,皆爛漫睡地上矣(21)??突蛟L余者,刺已入(22),值余方校書,不遽見(23)??退啪?,輒大怒詬(24),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蓋余性既嚴(yán)急。家中人啟事不以時(25),即叱出,而事之緊緩不更問,以故倉卒不得白(26)。而家中鹽米諸瑣務(wù),皆內(nèi)子主之,頗有序,余以是無所顧慮,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27),謀立誓戒之,商于內(nèi)子。內(nèi)子笑曰:“君無效劉伶斷炊法(28),只賺余酒脯(29),補(bǔ)五臟勞耶?吾亦惟坐視君沈湎耳,不能贊成君謀?!庇嗲娜痪弥?0)。因思余于書,洵不異伶于酒(31),正恐旋誓且旋畔(32);且為文字飲,不猶愈于紅裙耶(33)!遂笑應(yīng)之曰:“如卿言(34),亦復(fù)佳。但為李白婦(35)、太常妻不易耳(36)!”乃不復(fù)立戒,而采其語意以名吾齋,曰“醉書”。

作品注釋

(1)泊如:淡泊無欲望。

(2)幾:案,小桌。

(3)茗:茶。

(4)竹床:此指坐榻,即竹椅。

(5)麈(zhǔ)尾:拂塵。魏晉人清談時常執(zhí)一種拂子,用獸的尾毛制成。后來用為拂除灰塵的用具。什物:常用器物。

(6)甫:才,剛。

(7)科頭:不戴帽子,光著頭。

(8)丹鉛:朱砂和鉛粉,都是書寫必用的,朱砂用作紅顏料,鉛粉用來涂改。

(9)帙(zhì):原意是包書的套子,因謂一套書為一帙。

(10)漬(zì):沾濕。

(11)咄咄(duō):嘆詞,表示感慨或驚詫。

(12)瞷(jiàn):窺視。

(13)罔:無,不。

(14)內(nèi)子:妻子。

(15)間(jiàn):機(jī)會,空子。

(16)羹炙:指飲食,飯菜。羹,濃湯。炙,烤肉。

(17)啖(dàn):吃。

(18)箸:筷子。

(19)漏:古代計時器。此指時間。午:午夜,半夜。

(20)俄:一會兒。

(21)爛漫:坦率自然貌。杜甫《鼓衙行》:“眾雛爛漫睡,喚起沾餐?!?/p>

(22)刺:名片。

(23)遽(jù):急,馬上。

(24)詬(gòu):罵。

(25)啟事:稟告、陳述事情。

(26)白:告訴。

(27)他日:后來。

(28)劉伶:晉代名士,字伯倫。嗜酒,常醉如爛泥,有一次向妻子要酒喝,妻子把酒器毀了,勸他戒酒。他說行啊,只是要向鬼神發(fā)誓。妻子連忙具酒肉祝鬼神,劉伶跪下來祈禱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仍飲酒吃肉,大醉。

(29)脯(fǔ):干肉。

(30)惝(tǎng,又讀chǎng):悵恨,若有所失。

(31)洵:誠然,實(shí)在。

(32)旋:不久,隨即。

(33)紅裙:喻女色。韓愈詩:“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34)卿:夫妻之間的愛稱。亦可稱謂朋友。

(35)李白:唐代大詩人李白好飲酒,有《贈內(nèi)詩》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p>

(36)太常妻:東漢周澤為太常,經(jīng)常臥病齋宮,其妻憐憫他的身體,去看望他,他大怒,以妻子干犯齋禁,竟送交詔獄謝罪。時人譏諷說:“生世不諧,為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庇终f他“一日不齋醉如泥”。

作品譯文

在堂屋左側(cè)收拾干凈一間屋子作為書齋,明亮的窗戶、潔白的墻壁,很安靜。擺放了兩個幾案,一個放筆墨,一個放置香爐茶碗等。一張竹床,用來坐;一張木塌,用來躺臥。還擺放了四個書架和四個書筒,古今的書籍都放在里邊。琴、磬和麈尾等各種日用雜物,也都交錯地擺放在旁邊。

早晨剛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幾案上的灰塵,把水倒進(jìn)硯臺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鉛粉,把筆蘸飽滿做好準(zhǔn)備。隨意抽出一卷書,靠坐在案邊讀起來。一會兒讀到自己有領(lǐng)悟的地方,就用筆在紙上盡情批注,書上的字跡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時候唱起歌來,有時候發(fā)出感嘆;有時候大笑,有時候哭泣;有時候生氣痛罵,有時候郁悶得要死;有時候大聲叫嚷口稱痛快,有時候是連連驚嘆感到詫異;有時候躺著靜靜思考,有時候起身一陣亂跑??匆娺@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驚訝,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議論,等到我漸漸平靜下來,才散開離去。婢女送來酒和茶,都記不得端來喝。有時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濕了書本,就很生氣地責(zé)罵,婢女后來也就不再端來了。有時候過了時間我還沒有吃飯,也沒有人敢上前請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時隔著門簾觀察我,找到間隙才走進(jìn)來,說:“時間已經(jīng)是正午了,可以吃飯了嗎?”我答應(yīng)了。妻子離去后,又忘掉了。湯、肉都涼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熱等著我去吃。等到去吃飯仍然帶著一本書一道前往,邊吃邊看,湯和肉即使涼了,或者味道都快變了,也不察覺。甚至有時誤用一雙筷子在讀的書上亂點(diǎn)畫,過了許久才醒悟過來不是筆,妻子及婢女們沒有不偷著笑的。晚上讀書常常到午夜,回頭看仆人,沒有人在旁邊,一會兒身邊鼾聲震響,起身一看,他們都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來看望我,名帖送進(jìn)來后,碰上我正在校讀書籍,沒有立即出去見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氣責(zé)罵起來,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yàn)槲业男郧榧痹?,家里的人稟告事情時間不恰當(dāng),就大聲呵斥并把他趕出去,而事情的緊急舒緩不加過問,因此匆忙之中沒能告訴我。家里的鹽米等瑣碎事務(wù),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沒有什么顧忌和憂慮,讀書的嗜好越來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發(fā)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著說:“你不會是仿效劉伶戒酒的方法,只不過是要騙得我的酒肉,彌補(bǔ)五臟的辛勞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書籍之中,而不能夠幫助你實(shí)現(xiàn)你的打算?!蔽殷@疑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對書,確實(shí)同劉伶對酒沒有差別,正擔(dān)心剛發(fā)誓隨即就要違背;況且我嗜好的是詩文,不比沉溺于女色還好嗎?于是她笑著回答說:“像你說的,原來沉湎于詩文也是很好的?!庇谑俏也辉偬峤涞羰葧?,而是采用她的語意來為我的書齋起名,叫做“醉書齋”。[1]

作品賞析

劉伶醉于酒,作者卻醉于書,通篇極力渲染一個“醉”字,把書齋主人陶醉于書的癡態(tài)、狂態(tài)、廢寢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狀刻畫得惟妙惟肖。所記都是真情實(shí)事,表面上信手拈來,卻能一絲不亂,筆到意到神到,其事令人忍俊不禁,其人也令人喜愛,迂態(tài)可掬。

作者簡介

鄭日奎(1631—1673),字次公,號靜庵,江西貴溪人。清初文學(xué)家、文論家。1459年(順治十六年)進(jìn)士,授禮部主事,曾與王士禎同為四川鄉(xiāng)式主考官,不久病卒。其文質(zhì)樸剛勁,文論講求實(shí)用,但也主張翻空作奇的技巧。有《鄭靜庵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