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佐(日語注音:ちゅうさ,朝鮮語/韓語:??)是二戰(zhàn)結束前的日本以及后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隊的一種軍銜。為佐官的第二等軍銜,相當于其他大多數(shù)國家的中校。其上為大佐(朝鮮為“上佐”,??),其下為少佐。

中文名

中佐

類型

軍銜

適用地區(qū)

日本等

上級

大佐

韓語

??

日語注音

ちゅうさ

制度簡介

日本的軍銜制度起源于1870年(明治3年)9月18日"太政官布達第604號"條令,宣布設立"兵部省",并設立從陸海軍大將到陸海軍權曹長總計11等級軍官,其中就包括了陸軍中佐和海軍中佐。

中佐

陸軍中佐主要擔任大隊長、副聯(lián)隊長等職務,海軍中佐主要擔任軍艦的艦長和副艦長等職務,空軍中佐主要擔任飛行隊長等職務。

今日本自衛(wèi)隊存在類似軍銜,稱為"2等陸(海,空)佐"。

戰(zhàn)后軍銜改革

二戰(zhàn)后,日本于1950年開始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海,空三軍,稱陸上自衛(wèi)隊,海上自衛(wèi)隊,航空自衛(wèi)隊。軍銜分干部,曹士兩大類。其干部仍為將,佐,尉,三等九級,但軍銜稱謂與舊日軍有所不同,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分別相當于上,中,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設準尉,1980年又增設曹長(即軍士長)。目前,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六等十八級。

中佐

日軍陸軍軍銜

二戰(zhàn)時期日本陸軍的職務編制軍銜:

中佐軍服(中)

陸軍大臣——元帥、大將;

陸軍參謀長——元帥、大將;

總軍(1945年編成,相當于方面軍群)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官——大將;

方面軍參謀長——中將;

軍(集團軍)司令官——中將;

軍參謀長——少將;

師團長(師長)——中將,

師團參謀長——少將、大佐;

旅團長(旅長)——少將、大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lián)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lián)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

司務長——準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日軍海軍軍銜

二戰(zhàn)時期日本海軍軍銜的軍人類別區(qū)分與陸軍不同,分為士官(軍官)和特務士官、準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類統(tǒng)稱海軍士兵)兩類,其中后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后兩個時期。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代將(海軍大佐擔任少將職務,相當于海軍準將);

佐官——海軍××大佐(海軍上校)、海軍××中佐(海軍中校)、海軍××少佐(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大尉(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朝鮮軍銜

圖中的朝鮮軍官即為“中佐”軍銜

“中佐”(??)同時也是朝鮮人民軍的一種軍銜。二戰(zhàn)結束后,朝鮮半島(韓國稱為韓半島)被分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兩個政權,并迅速組織起各自的軍隊,而朝鮮人民軍的軍銜借鑒了蘇聯(lián)和原日軍的慣例,沿用了“少佐”(??)、“中佐”(??)、“上佐”(??)、“大佐”(??)的稱呼,“佐”這個稱法來自原來的日軍,又比日軍多一個“上佐”,從而校官有4等軍銜,這來自前蘇聯(lián)的習慣。

不同于朝鮮,同樣從日本殖民者獨立出來的大韓民國,卻沒有像朝鮮那樣叫“佐”,而叫做“領”。即“少領”(??,有時也作“小領”,這兩個字韓語讀音一樣)、“中領”(??)、“大領”(??),不同于朝鮮,韓國的校官和美軍、日軍一樣,只有3個等級。韓國軍隊“領”的叫法,來自李氏朝鮮末期的軍職“參領”、“副領”、“正領”,稍晚些時候清朝新軍也有“正參領”、“副參領”、“協(xié)參領”這樣的軍銜,可能都來自中國古代的軍職名。

一般為方便理解,無論朝韓,國內(nèi)的媒體都一律譯作“少?!?、“中?!钡?,實際上并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