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金郵票”乃“郵政儲金郵票”的簡稱。中國發(fā)行的儲金郵票,主要集中在中華郵政時期,先后共有18套,其中總局加蓋2套,專印3套,地方加蓋13套。

地位

不亞于稅票類郵集

全稱

郵政儲金郵票

歷史記載

儲金郵票

中國郵政開辦儲蓄業(yè)務(wù),始于1919年7月1日。其存款種類基本與銀行相似。但為方便升斗市民(小市民)也來參加儲蓄,乃發(fā)行一種“郵政儲金郵票”,面值很低,儲戶可以零星購存。郵儲單位準備一種帶格儲金箱,免費送給儲戶。儲戶購到儲金郵票后,可以貼在格子中,等到集有成數(shù),如滿1-5元,即可持這種貼票簿到郵局辦理存簿儲金或換用儲蓄券。這種舉措,符合中國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節(jié)儉美德。

1919年開辦郵儲時,由郵政儲金匯業(yè)承辦。同時發(fā)行郵票一套,計2枚,第不利用1914-1919年北京老版帆船圖5分和1角的面值,在票上直行加蓋“限儲金專用”字樣。因在許多城市開辦這各“郵票儲金”業(yè)務(wù),為了區(qū)別起見,多由當(dāng)?shù)剜]匯局在票上加蓋地名,如北京、上海等。廣東省流通的是銀毫(每一銀元折合12銀毫),除加蓋廣東地名外,還增印“銀毫”字樣。1933年又利用倫敦單圈5分票和北京烈士像1角票加蓋,加蓋方式與帆船票完全相同,但“限儲金專用”改為橫排。

顏色設(shè)計

到了1942年9月(一說10月10日)中華郵政乃正式印制儲金郵票一枚,面值1元,綠色,圖案為孫中山像,由大東當(dāng)局承印。同年還發(fā)行中信版林森像儲金郵票4枚,計紅色5角、綠色1元、藍色2元、棕紫色5元。1943年又發(fā)行一種古泉圖儲金郵票,全套6故,計灰色5角、綠色1元、棕紫2元、紅色5元、藍色10元、桔黃色20元,亦中央信托局印制。這三套專印的郵票上印有“節(jié)建儲金”或“節(jié)約建國儲金郵票”字樣。除了總局統(tǒng)一加蓋的“限儲金專用”和專印者外,從1942年起,很多地方也自行加蓋儲金郵票,根據(jù)過去的記錄有:安徽加蓋5種、浙江3種、西川1種、東川2種、福建5種、湖南8種、湖北6種、甘肅10種、江西5種、廣西6種、廣東3種、貴州2種、新疆9種,合計65枚。

停止售用

儲金郵票除由儲戶自覺購集參儲外,在當(dāng)時還出現(xiàn)硬性推銷現(xiàn)象,蓋節(jié)約建國已成政治任務(wù),有強迫儲蓄之意。各地儲金郵票于1945年6月,三年期滿,停止售用。儲金郵票套數(shù)不算太多,但收集起來會興趣盎然。比如總局加蓋的“限儲金專用”雖只4枚,但各省市加蓋了地名,擴大了品種。三套專印票有些面值有無齒、點線齒,在齒孔度數(shù)、紙質(zhì)等方面也多變化。地方加蓋的從加蓋方法、加蓋字樣或改值,以及齒度、紙質(zhì)等更是五花八門,使集者樂趣橫生。郵政儲金與郵政匯兌都是金融業(yè)務(wù),所以儲金郵票與匯兌郵票(印紙)一樣,都不列入郵票家庭之中,故公私郵票目錄多不收載,形成資料上的空白儲金郵票雖不被承認是郵票,值得深思的是各種加蓋的載體都是正式郵票,專印的也印出“郵票”字樣。更值得一提的是,當(dāng)時有不少老百性認為郵局出售的票證,均可以貼用,故有一段時間貼儲金郵票寄信者甚多,甚至有貼掛號信的,后來郵總發(fā)出通知,限定日期,如過了期限仍有貼用者按欠資處理。[1]

價值

儲金郵票在當(dāng)時可以隨便購買,可惜注意收人訂的人不多,可能也是認為它不是郵票而未予重視。如果目前有人用儲金郵票組一部郵集,其地位和價值不會亞于稅票類郵集。儲金郵票雖無通信功能(其實有郵票也無通令功能,如郵票,各種保險郵票,代收貨價郵票等,但至少是姓“郵”。中國儲金郵票的加蓋載體都是正式郵票,專印的又印出“郵票”字樣,評語:“不似郵票,勝似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