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相學是腦功能定位學說。19世紀初法國解剖學家加爾和施普茨海姆共同創(chuàng)立,在《神經系統(tǒng)的生理解剖學》(1810—1819)一書中提出。該學說依據頭蓋骨的外部結構來推斷心理功能和特性,有三個基本命題:(1)假設頭蓋骨的外部結構與頭蓋骨的內部結構及腦的結構相關;(2)假定心靈可劃分為許多官能或機能;(3)頭蓋骨的形狀與心靈的官能相關。他們必認為,大腦是心靈定居的器官,各種心理官能在大腦占據不同部位,故根據頭蓋骨隆起的程度和特征即能判斷相應的心理官能發(fā)達的程度和特點。提出心靈官能與頭骨區(qū)域相對應,心靈的官能可區(qū)分出37種,頭骨相應地亦可劃分為大小不同的37個區(qū)域。如理智的心能與前額有關,感情的一心能則位于頭的后部、兩側及頂部。此學說屬主觀臆測,未被科學證實,但其出現對推動大腦機能定位的研究有積極作用。TagList

提出時間

1796年

簡述

顱相學家們認為大腦是心靈的器官,而心靈則由一系列不同的官能構成,其中每一官能便對應了大腦某一特定的區(qū)域。這些區(qū)域被認為按一定比例構成了人的特性。同時,顱相學家們還相信,顱骨的形狀是與大腦內這些區(qū)域的形狀相關的,因此通過測量人的頭顱便能夠判斷每個人不同的人格。

源起

早在古希臘 - 羅馬時期,人們就已經提出大腦機能和心理的關系問題,例如希波克里特和加倫都認為心理、智慧的部位在腦。17世紀笛卡爾在他的“反射思想”中提出,有一種“動物精神”沿著中空的神經管流動到腦子,通過腦中的松果體和靈魂交感,然后發(fā)出動作。18世紀哈特萊(1749)提出受刺激的神經波動,沿著中樞的神經引起大腦振動而產生感覺和感覺痕跡的記憶等等。

顱相學 - 分區(qū)

1776年阿斯特魯克將上述思想加以歸納,概括為反射概念。他把反射分為:感覺神經、中樞神經低級部位和運動神經三個部分,指出隨意動作和發(fā)射動作的區(qū)別。約在1809年前后,意大利醫(yī)生洛蘭圖提出神經系統(tǒng)分工的假設,但他把感覺看做是延髓的技能,認為大腦活動是纖維的活動。1811年英國人伯爾和1822年法國人馬戎第相繼發(fā)現,通過脊髓前根的是運動神經,后根是感覺神經。這是他們各自提出的神經技能的兩分法,后人稱之為伯爾·馬戎第法則。19世紀30年代生理學之父約翰·繆勒把反射概念引進生理學,認為反射動作也通過大腦,只是在大腦里不起什么作用。約在19世紀20年代有了顯微鏡以及化學硬化切片和染色等新技術的應用之后,人們發(fā)現了腦組織由白質與灰質、神經纖維的網狀結構和突觸等組成,從而提出了神經元學說和大腦機能分區(qū)學說等。

關于大腦機能的分區(qū)說,早在18世紀末,顱相學者加爾及其學生施普茨海姆(J.G. Spurzheim)曾宣揚腦的各部分皮質都有特殊機能,可按頭顱的形狀將腦的心理機能分為35區(qū)(如右圖)。

他們宣稱,觀察一個人的頭顱的形狀就可以斷定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面貌。例如,額突,被認為是貪得“8”的符號,扒手多數是額突的等等。但是科學家并不承認這種怪論,但這種觀點對大腦機能定位的思想影響很大。

1861年法國人布羅卡發(fā)現腦的第三個前額基部是言語中樞。那時有個失語癥患者前來住院治療,經過檢查,發(fā)現他的發(fā)音器官正常,但不能說話。五天后患者逝去。布羅卡當天解剖尸體后發(fā)現,在其左腦第三前額回基部有一內傷。于是,他提出和弗盧龍相反的意見,認為腦是由相當于心理機能的各部分組成的。由此可見,大腦機能統(tǒng)一說和分區(qū)說的爭論早已有之。

理論

加爾從小就喜歡觀察人的外表(尤其是顱骨外表)同心理的關系。例如,他根據個人長期的個案觀察,發(fā)現眼睛明亮的人,一般記憶力較好;頭骨隆起的人,可能象征著貪婪的腦機能,是監(jiān)獄中扒手的特征等。根據當時生理和解剖知識,寫了一套名為《神經系統(tǒng)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系列著作,除了就神經系統(tǒng)及其機能進行嚴謹、保守的闡述之外,還兼論顱相學。其基本原理如下:

1、大腦是心理的唯一器官;

2、頭蓋的外部結構與內部腦的結構相關;

3、心可分為許多官能,加爾一開始給出的分類有37種,如“多情”、“野心”、“良心”等等,后增至42種;

4、任何官能的過度發(fā)展,均與腦內相應部分的增大有關。

因此,只要手摸摸顱骨,就能分析大腦內部結構特點,就能分析一個人哪些心理機能發(fā)達或者欠缺,故有人將“顱相學”稱為“讀隆起術”。

加爾的顱相學從來沒有獲得學術界的認可,他的腦機能定位思想在隨后的100多那年里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他當時所做的定位是沒有太多根據的,而且許多說法在現在看來完全是錯誤的。盡管學術界不認可,但民眾似乎非常認可顱相學,人們甚至相信顱相學有助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例如,有一位學生顱骨上的破壞區(qū)比較發(fā)達,性格上喜歡虐待動物,后來成為了一名外科醫(yī)生;腦后集中了慈愛、友情、鄉(xiāng)土情,有位女士后腦部位相當發(fā)達,事實上她的確是一位善于交際、注重友情的人。

影響

當時在法國、英國和美國,顱相學曾經非常流行。各種顱相學學會、學院、雜志,在19世紀遍布英國和美洲大陸,直到20世紀初它們才逐漸絕跡。顱相學不具備科學性,但是顱相學中的科學思想,對于應用心理學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

例如,第一,它指出大腦是“心靈的器官”,確立了生理心理學的基礎,這對于心理學的獨立是非常重要的觀點。第二,它提倡的大腦機能定位思想,是近代腦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礎。第三,顱相學使得人們第一次這樣廣泛地宣傳和應用同心理有關的理論和方法(雖然不夠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