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楠(學名:Horsfieldia amygdalina),又名埋央娘(云南西雙版納傣語),枯牛(云南西盟佤語),絲迷啰(云南瀾滄拉祜語),霍而飛(廣西),荷斯菲木(廣東),桃葉賀得木(云南經(jīng)濟植物)。是肉豆蔻科風吹楠屬的植物。為熱帶常綠喬木,樹高20多米,胸徑80厘米以上,且生長較快,材質(zhì)致密,是建筑、家具的優(yōu)質(zhì)用材。風吹楠還是特殊的油料樹種,種子含有以碳十四為主的固體油,含油量高。作為經(jīng)濟樹種發(fā)展前景很好。

中文名

風吹楠

木蘭目

拉丁學名

Horsfieldia amygdalin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又稱木蘭綱。

亞綱

木蘭亞綱

別名

埋央孃

肉豆蔻科

風吹楠屬

風吹楠

命名者及年代

(Wall. ex Hook. f. et Thomson) Warb.

分布區(qū)域

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從越南、緬甸至印度東北部和安達曼群島

高度

10—25米

形態(tài)特征

風吹楠

喬木,高10—25米,胸徑20—40厘米,樹皮灰白色,縱裂,分枝平展,小枝褐色,圓柱形;從開始近無毛,無縱肋,具淡褐色卵形皮孔。

葉堅紙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2—18厘米,寬3.5-5.5(-7.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側脈8—12對,表面略顯,背面微隆起,第三次小脈不明顯;葉柄長1.5-2(-2.5)厘米,寬1.5-2毫米,無毛。

雄花序腋生或從落葉的腋生出,圓錐狀,長8—15厘米,近無毛,分叉稀疏,苞片披針形,被微絨毛,成熟時脫落,花幾成簇,近平頂圓球形,與花梗均無毛,近等長,約1—1.5毫米;花被2,通常3,稀4裂,無毛,雄蕊聚合成平頂球形,柱有短柄,花藥10(12-15)枚。雌花序通常著生老枝,長3—6厘米,無毛,花梗粗壯,長約1.5-2毫米,雌花球形,約與花梗等長或略短,花被裂片2,柱頭在子房頂端近盤狀,花柱缺,子房無柄,無毛。

果序長達10厘米;果成熟時卵圓形至橢圓形,長3—3.5(-4)厘米,徑1.5—2.5厘米,橙黃色,先端具短喙,基部有時下延成短柄,花被片不存,果皮肉質(zhì),厚2-3毫米;假種皮橙紅色。完全包被或有時僅頂端成極短的覆瓦狀條裂。種子卵形,淡紅褐色,平滑,種皮脆殼質(zhì),具纖細脈紋,有光澤;珠孔在中部以下。

花期8—10月,果期3—5月。

分布范圍

產(chǎn)于云南(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至西部)、廣東(海南)、廣西西南部。從越南、緬甸至印度東北部和安達曼群島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140-1200米的平壩疏林或山坡、溝谷的密林中。

栽培技術

采種與處理

果實進入成熟盛期而果皮尚未裂開時,上樹采摘或敲打落地后撿拾。種子容易喪失發(fā)芽力,采集的果實應及時處理,忌堆漚,可攤放于通風陰涼處,果皮開裂后及時取出種子,并剝?nèi)ゼ俜N皮,即得純凈種子。種子忌失水,不能日曬或干藏,含水率需保持在40%以上。短期貯運需拌濕潤的鋸木屑,貯藏期為3~5個月。由于種子富含油脂,容易酸敗,最好隨采隨播。種子千粒重2750g。

育苗簡介

選擇低海拔的山谷或盆地的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播種前清除雜草,施足基肥,整好圃地。在整好的苗床上,按株行距10厘米X5厘米點播,以帶種殼播種為好,適當蔭蔽,保持土壤濕度。種子無休眠習性,播后11-13天開始萌動,20天左右出土,6個月苗高可達40厘米。最好用容器育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延長造林季節(jié)。

定植介紹

種植選擇水肥條件好的陽坡或半陽坡的肥沃、濕潤的山地作為造林地。苗高30厘米時即可定植,造林時間以3-4月或8-10月為好,按行株距4米×5米,植穴深寬各60厘米,每穴栽苗1株。

撫育管理

新造林和成林都應進行撫育管理,每年培蔸施肥,施肥以枯餅、農(nóng)家肥為宜。投產(chǎn)后應進行適當?shù)男拗φ?,保持良好樹體結構,以提高結實量。

采收介紹

果實成熟時,要合理采收,避免折斷樹枝。采收后,除去果皮,剝?nèi)ゼ俜N皮,用45℃的低溫將種仁慢慢烤干,并經(jīng)常翻動,直到種仁搖之有響動為止。新鮮的假種皮,晾干后壓扁,再曬干即可用于榨油。

主要價值

經(jīng)濟價值

種仁含油率50%~55%,有提黏降凝作用,將其油摻入汽油中,在氣溫-40~30℃,汽油不會凝固,是軍用坦克、汽車等的重要防凝固用油,不必加熱可立即發(fā)動起行。木材硬軟中等,密度0.542克每立方厘米,干燥后稍開裂,不耐腐,可做一般建筑、家具等用材。

風吹楠種仁中富含月桂酸和肉豆蔻酸,是制皂的較好原料。

園林價值

樹形高大濃綠,遮陽效果良好,可做“四旁”綠化樹種。

軼事介紹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帶領著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找到了含這一類油脂的樹種——風吹楠,打破了國外對中國在低溫抗凝劑需求方面的封鎖,這一發(fā)現(xiàn)也成為當時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而富含這種特殊物質(zhì)的風吹楠也被冠以“爭光樹”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