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據(jù)傳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fā)祥于福建泉州?,F(xiàn)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外,還分布于閩東北地區(qū)、浙東南區(qū)、及廣東潮汕地區(qū)(揭陽、汕頭、潮州)、海陸豐地區(qū)、粵西地區(qū)(湛江、茂名、陽江)、粵港澳大灣區(qū)(中山、香港)、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地區(qū)之閩南語。臺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福建話、河洛話、潮汕話、雷州話、汕尾話(古代河南話)、學佬話等;在臺灣亦被稱為臺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臺閩字寫作咱儂話)。

中文名

閩南語

外文名

Min Nan dialects

使用地區(qū)

閩南、臺灣、粵東、雷瓊、海外

目前狀況

使用中

語族與語系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

世界排名

第21位

分支

潮汕方言、雷瓊方言

語片劃分

福建/臺灣/粵東/海南

使用人口

約7000萬人

流傳分布

.

閩南語受到侗臺語系的影響極深。由于古代福建、廣東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河南一帶人民(中原人)遷徙南下后使用的古代河南語言受到了很多古代廣東語言與福建語言的影響。近代現(xiàn)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臺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系。侗臺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nèi)的侗族、壯族、傣族,以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通常只有屬于同一語系內(nèi)的各方言才會有共同的“核心詞匯”(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腳之類又實在又與生俱來的實物;不同語系之間的相同詞匯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貿(mào)易帶來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帶入的抽象概念。然而,閩南語擁有的非漢語詞匯之多,竟然包括了部分核心詞匯。最明顯的例子是“肉”,閩南語讀 [bah]。馬來西亞的閩南語華人將“肉骨茶”拼寫作 Bak-Kut-Teh。

.

事實上,閩南語“肉”字是有文白二讀的,口語為 [bah],但文讀書面語卻是 [jiok]。文讀代表王朝官方語言傳入方言后的讀法,閩南話“肉”文讀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漢語“肉”的讀法?!叭狻痹凇稄V韻》等中古漢語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juk~?juk] (現(xiàn)代北京話/rou/,粵語/yuk/)。當日母字 [?~?] 無論如何在上古漢語也不可能是 [b-]。(肉字實際口語讀音為[hiak8],此音存在于泉州市區(qū),晉江大部分地區(qū)以及石獅,南安等地則讀為[hik8],可見[bah]雖然指代“肉”,但實際并非“肉”的讀音。其他閩南語地區(qū)“肉”的口語讀音被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bah]取代,不知有[hiak8]的讀。

試比較華南及東南亞的非漢語的“肉”——

Tai-Kadai (侗臺語):壯族Zhuang 土州話: b[?]k,

壯族廣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國話):-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島語系:Indonesia (印尼): ge-muk (肥) [詞根 muk]

侗臺語、泰國語、印尼語“肉”的讀音都與閩南語口語“肉”[bah] 更接近。明顯,“肉”字是從南方少數(shù)民族借入閩南話的。而“肉”這種核心詞匯亦借自外語,可見閩南語跟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關系是極深的。

古今對比

古代東南亞借詞

閩南人的住地位于中國的海洋出口,與外界的交往遠較其他地區(qū)先行。閩南人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的交流極為密切。相應的,閩南語中自然有相當多的東南亞借詞。在宋朝、元朝,泉州發(fā)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和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出洋的華僑把外鄉(xiāng)的語言帶到福建,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份。例如sat-b?n(soap,雪文,閩南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剎)、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鐵板手)、ba?k-thau(商標)、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出租車,臺灣地區(qū)現(xiàn)多以閩南語發(fā)音稱“出租車”)、pa-sū(bus,巴士車,臺灣地區(qū)對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騎樓過廊)、ka-po?k/ka-pò?-m?(木棉)、ko-pi(咖啡)。

現(xiàn)代東南亞借詞

國際學術界把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西亞語以及文萊、新加坡的現(xiàn)代馬來語統(tǒng)稱為馬來語。就閩南方言借詞看,也可證明閩南人民為促進中國與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印尼語和馬來語中的漢語借詞主要是閩南方言借詞

表(1)馬來語詞典中的漢語借詞

詞典 注明是漢語借詞的 別的詞典注明是漢語借詞的 總計

印尼大眾詞典 155 89 244

印尼語現(xiàn)代詞典 99 28 127

印尼語大詞典 94 43 137

印度尼西亞詞典 17 66 83

雅加達方言詞典 29 105 134

馬來西亞德宛詞典 158 103 261

現(xiàn)代馬來語(馬華雙解)詞典 464 0 464

馬來語-英語詞典 305 34 339

從表(1)中可看出馬來語中有大量漢語借詞。

表(2)馬來語詞典中的閩南方言借詞

詞典 漢語借詞 其中閩南方言借詞 閩南方言借詞比例

八本詞典 511 456 89.2%

印尼大眾詞典 244 218 89.3%

馬來西亞德宛詞典 261 231 88.5%

中所指的漢語借詞,是指八部詞典中至少有一部詞典注明是漢語借詞。

從八本馬來語詞典中,查出漢語借詞511個,其中閩南方言借詞至少有456個,占全部漢語借詞的89.2%。

如果將印尼語、馬來語的報刊、文藝作品和詞典中的漢語借詞加起來,至少有1046個。表(3)

印尼語、馬來語中漢語方言借詞統(tǒng)計

方言名 數(shù)量 比例

潮州方言借詞 3 0.3%

閩南方言借詞 952 91%

廣府(廣州)方言借詞 8 0.8%

客家方言借詞 8 0.8%

同為廣府方言和客家方言借詞 4 0.3%

尚未確定的漢語方言借詞 71 6.8%

總數(shù) 1046 100%

為什么印尼語和馬來語詞典收錄的漢語借詞中,閩南方言借詞占多數(shù)呢?這是有它的歷史、社會等原因的。近幾百年來,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中閩南人占相當大的數(shù)量。元朝以后,去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福建人與日俱增。據(jù)周致中《異域志》稱,在元朝,去爪哇的中國海商“往來不絕”。在明代,出海的閩南人更多。許孚遠的《疏通海禁疏》中指出:“……看得東南濱海之地,以販海為生,其來已久,而閩為甚。閩之福、興、泉、漳(福建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襟山帶海。田不足耕,非市舶無以助衣食,其民恬波濤而輕生死,亦其習使然,而漳為甚。……然民情趨利,如水赴壑,決之甚易、塞之甚難?!雹扌鞂W聚也在他的《初報紅毛番疏》一文中說:“大抵閩省紀綱大壞,人人思亂,在在可虞。漳、泉亡命,黷貨無饜”。⑦這反映了福建山多地少,福建人大批出海謀生的歷史狀況。

閩南人口外流最嚴重的時期是在清代。農(nóng)民起義失敗是其重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閩浙總督高其倬等向雍正皇帝上奏稱:“出洋之人大約閩省居十之六七,粵省與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⑩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批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和城市貧民,無以為生,被迫遠渡重洋,去外謀生。在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人數(shù)急劇上升。

日語借詞

近現(xiàn)代日語借詞

從文化上看,近代臺灣則被日本殖民統(tǒng)治,福建也長期是日本的勢力范圍,故此雙方語言互有對方的借詞。閩南語里的日語借詞,大部分在二戰(zhàn)后的“去日本化”運動時被拋棄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極富生命力,如便當、中古車、阿沙里、町內(nèi)、野球、飛行機、杠龜?shù)?。很多人以為這些詞只在臺灣島上使用,但實際上,隨著河洛文化的整合,這些詞早活躍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英語借詞

現(xiàn)代英語借詞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閩南語的英語借詞,為數(shù)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斯掰等。

除了借詞,閩南語詞匯里還有一種相當特殊的多語融合詞。比較多的是和普通話、日語、客語糅合。如齒毛不爽、LKK、阿達、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詞匯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語、東南亞諸語均有大量的閩南語借詞,普通話中的哇噻、打拼、出頭天、lao KO KO(指老的意思,通常指老人,在形容人的年紀方面較多使用)、頭殼壞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臺灣制造,英語里Tea和閩南語發(fā)音接近。許多借詞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閩南語借自印尼語,印尼語則是借自法語。很多借詞,因為習用久遠,已經(jīng)很難察覺它們的外來身份了,如據(jù)說借自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親(斟)、牽手等。

日語關系

由于閩南語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中國 南朝至明朝等時從中國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兩者的發(fā)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詞,閩南語念sè-kài,日語念セカイ(sekai),發(fā)音接近。

另外,由于臺灣曾受日本統(tǒng)治長達半世紀(1895年-1945年),因此臺灣的閩南語有不少口語是來自日語詞匯,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長女性)閩南語的阿嬸相通、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長男性)閩南語的阿叔相通(而不是來自日語);另亦有日語漢詞以閩南語發(fā)音讀出的情形,例如:“注文”(下訂單的意思)、“寄付”(捐獻的意思)、“出張”(出差的意思)、“水道水”(自來水的意思)等。

日本語之中亦有來自閩南語的借詞:

ビーフン 米粉 bí-hún

レンブ 蓮霧(オオフトモモ)lián-bū

サバヒー 虱目魚(和名)sat-ba?k-h?

レンヒー 鰱魚(レンギョ之別名)

ヌンチャク 兩節(jié)(棍)nn?g-chat

タンキー 童乩 tang-ki(道教之薩滿)

日常用語

舉例

辶日迌tshit-tho(玩耍)

古錐koo-tsui(可愛)

枵鬼iau-kui(嘴饞)

無頭蠅bo-thau-sin(無頭蒼蠅)

“霜降啰,天時(天氣)嘛沓沓仔(慢慢地)寒來啰。透早出門,行咧巷仔里,穿兩領長衫,猶感覺小寒寒。想著細漢的時陣(小時候),逐日(每天)聽著賣物件的敲(和)收破爛的聲說(聲音)?!祈罚ň破浚┩ㄙu無(有沒有得賣)?破淺拖(拖鞋)、破面桶(臉盆)通賣無?’‘開蠔,開蠔,虹尋埔蠔!’‘麥芽膏,食哲嗽(吃了治咳嗽)??!’”

閩南語文化

閩南語日常用語記錄著閩南文化

福建的文化大體可分為青山文化和海洋文化。閩南文化雖也有青山文化,但是以海洋文化為主。閩南方言詞匯是記錄閩南文化的符號,是閩南文化的結晶。下面略舉數(shù)例:

過番:福建閩南一帶,由于人多地少,據(jù)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為了生計,許多百姓就出國謀生?!斑^番”就是出國的意思。為什么把“出國”叫“過番”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對“番”字作一下考證?!胺笔且粋€合體象形字,本義獸足。手足踩一次為“一番”。另外它還是“蕃”的古字,把九州之外稱作“番國”、“番邦”,大概是外域水草豐茂,野獸出沒其中,而少人居住的緣故。由于“過番”而產(chǎn)生了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詞語,例如:“做大字”(辦護照)、番客(僑客)、番婆(洋老婆)、番囝(外國人)。從外國進來的東西,有許多也把它冠上“番”字。例如:番薯(甘薯)、番粉(洋面粉)、番火(火柴)、番茄(西紅柿)、番黍(高粱)等等。如今,閩南已成為了全國著名的僑鄉(xiāng),僑民遍布世界五大洲,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脫草鞋:它是閩南泉州僑鄉(xiāng)的風俗,也叫“洗塵”。意謂親人從海外歸來,長途跋涉,需為之脫掉草鞋,洗拂灰塵。其實歸僑多穿皮鞋,此乃用泉人遠行多履草鞋之意。來洗塵的親友,或送來豬腿,或送肉包,或送雞鴨美酒。新婚親者則送筵席以表敬意。洋客受禮之后即回贈線丸、針、布匹、雨傘、手巾、香皂、肥皂、香粉等,還送一封洋銀,叫“送番客物”。

送順水:它是閩南泉州僑鄉(xiāng)的風俗,也叫送行。過去出國都乘帆船,靠風力,以后改用輪船、飛機了,但還沿用這一叫法。僑客返回國外,親友贈送土特產(chǎn),如神曲、茶餅、水仙等,并設宴歡送,叫“送順風桌”,宴上如有魚,正面吃完切勿翻過反面,如翻面,就是覆舟,不吉之兆,這就叫送順風,祝他此去順風行舟,安抵國外所在地。僑客抵所在地后,即寄銀、信表示感謝,謂之探候信。

洛陽橋:它是泉州鯉城區(qū)(今洛江區(qū))和惠安交界的洛陽江上的一座大橋,全長360丈,闊1.5丈,有橋墩46座,工程巨大,氣派雄偉,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又名萬安橋。相傳宋朝蔡襄之母懷蔡襄乘船過江時,忽然風波驟起,船將沉沒。正在絕望之際,似聞空中傳來天神叫聲:“蔡學士在此,水鬼不得無禮!”頓時風平浪靜。蔡母向天禱告,如將來真的生男,長大能居學士,一定叫他在這里造一座橋,拯救行人,免冒渡涉之險。后果然如愿。蔡襄為還母愿,回泉州任太守,并建造此橋。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請火、櫸旗、放銃、跳童、食敬、師公”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qū)的宗教文化;通過“做田、鈀田、播田、做水、沃肥、摳草、割禾、曝粟、鼓粟、鋤頭”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qū)的農(nóng)耕文化;通過“高甲戲、歌仔戲、南音、傀儡、抽線傀儡”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qū)的戲曲文化。

流傳原因

北方河南一帶的人民(中原人)入閩始于秦漢,盛于六朝。閩南語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古代北方河南一帶的人民因避戰(zhàn)亂、平叛亂或逃災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qū)后逐漸形成的,雖不能排除當時閩地本土語言(古越語)對閩南語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但是,以當時中原人所帶來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和優(yōu)秀文化看,再從閩南語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所表現(xiàn)的特點看,中原人帶入的當時河南話在跟當?shù)馗=ㄔ挼慕涣骱腿诤线^程中,古代河南話是占絕對優(yōu)勢的。北方河南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古代河南人)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zhuǎn)到東南福建,中原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后再遷至閩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峽,到了臺灣,故稱河洛語(河南一帶語言)。除閩南、臺灣外,閩東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陸部分地區(qū),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華人中閩南話都相當通行。閩南話會流傳這么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幾萬災民,用船載運去臺墾殖;1862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招徠墾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臺禁令。海陸豐大多數(shù)是閩南移民.。閩南人不但把閩南話帶到臺灣及大陸的許多地方,還帶到了海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閩南地區(qū)的海外交通發(fā)展很早,從唐代開始,泉州就同非洲和中東一些國家有交通貿(mào)易往來,南宋至元代,泉州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貿(mào)易港口之一,后來,漳州的月港和廈門港也都先后成為世界的重要港口,與海外的貿(mào)易一多,閩南人到國外后,自然也就把閩南話帶出去;另一個原因是,閩南人很能打拼,當年為了生活紛紛離鄉(xiāng)背井,相攜到南洋一帶謀生。幾百年來,閩南人在那里生息繁衍,閩南話也就隨著他們在南洋各國生根發(fā)展。

其中,福建閩南地區(qū)的閩南話和臺灣地區(qū)的閩南話以及流播到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家的閩南話最為接近,基本“講會通”,而潮汕地區(qū)、南地區(qū)所通行的閩南話,雖說也是在不同時期由閩南地區(qū)的移民帶到當?shù)氐?,但由于社會、歷史、地理等的變化,它跟閩南地區(qū)的閩南話已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通話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是,可以說,不管流行于哪個地區(qū)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來自福建閩南地區(qū)的閩南話。

文白異讀

許多漢語方言皆有文白歧讀(或稱文白異讀)現(xiàn)象,但遠不如閩南語豐富。語言學家羅常培曾于《廈門方言研究》中粗略統(tǒng)計《方言調(diào)查字表》所舉 3,758 個漢字當中,有 1,529 個有歧讀現(xiàn)象,比例約占 40.6% 強。歧讀漢字中,絕大多數(shù)文讀白讀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約 90% 屬之。其余則有多種讀法。

舉例數(shù)字(1~10)讀音如后:(注:白讀“一”若干學者認為“蜀”為正字;“八”為泉漳腔;文讀“二”為部分地區(qū)失落 j- 聲母);。

漢字
文讀itsamngōliokchhitpatkiúsip
白讀chitnngsannlak-puehkáuchap

一之語讀為“蜀”(獨),而二之語讀指“兩”,而十之語讀為“雜”(如什錦/十錦,即“雜錦”)

使用文讀或白讀以場合而定。例如數(shù)字白讀絕大多數(shù)用在計數(shù),而當序數(shù)、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不需進制時使用文讀。又例如“成”字有多個文白歧讀:“成功”中讀sêng,“幾成”讀sia?,“成做”(成為)讀chia?,“成家”讀chhia?,不能相淆。再如“駛”,駕“駛”執(zhí)照多半念文音,和“駛”車卻念語音多。

有些詞語以文讀和白讀區(qū)別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讀音tāi-j?n是對別人的敬稱,白讀音tōa-lang是指成年人。對于非母語人士而言,閩南語歧讀極為困難,學習時應以詞匯發(fā)音為主,不可各別記憶漢字發(fā)音。

使用現(xiàn)狀

福建地區(qū)

受漢語普通話、英語推廣及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普通話成為公共語言的一種,閩南三市尤以廈門最為嚴重,同時福建西北諸縣則受江西南豐、廣昌等縣影響多講撫廣片贛語,但在本地人和本地人的交往之間,還是以閩南語為主,現(xiàn)閩南三市均有開設閩南語培訓班,方便來閩務工、學習、經(jīng)商的外地朋友。

隨著母語保護意識的加強及閩南文化的推廣與發(fā)揚,開設了廈門衛(wèi)視、泉州電視臺4套等以閩南語為主的電視臺,除了自做節(jié)目,還引進了諸多臺灣地區(qū)的閩南語電視劇。在農(nóng)村地區(qū),本土的戲?。ㄈ绺枳袘颉⒏呒讘?、布袋戲、南音等)還是深受民眾喜愛。

汕尾地區(qū)

汕尾市絕大多數(shù)使用漢語方言。漢語分福佬話、客家話、白話(粵語)、占米話、軍話、北方方言等。福佬話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區(qū)、海豐和陸豐大部分地區(qū),使用人口約265萬人;根據(jù)其語音特點,可分為8個聲調(diào)片和7個聲調(diào)片兩大片,分別以海城話和東海話為代表。

臺灣地區(qū)

在國民黨執(zhí)政早期的臺灣,由于國民黨政府推廣國語(普通話),使得閩南語在臺灣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比較沒落,講閩南語的人會被稱為“下港人”“臺客”等,民進黨政府上臺后,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愛鄉(xiāng)”、“愛臺灣”、“臺灣人講臺灣話”等活動,使得閩南語在臺灣又重新成為流行的強勢語言,“臺客”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講閩南語由土方言變成一種潮流時尚、Local、Man,諸多比如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學習閩南語。

潮汕地區(qū)

潮汕地區(qū)的母語“潮州話”保存地較為完好。除了在學校上學及與外地人的交流中講普通話外,當?shù)厝藗儾徽撛谌粘I钸€是工作經(jīng)商中仍講潮州話。

東南亞地區(qū)

正式場合一律以英語為主,東南亞閩南語受英語和馬來語影響較為嚴重,私人場合,通常新加坡人講閩南語偶爾都會摻雜英語和馬來語,但也出現(xiàn)很多馬來人、印度人通曉閩南語。

  • 文萊:華人人口45,800人,大部分為閩南人。首都斯里巴加灣市通行泉州音的閩南語。
  • 緬甸:華人大約900,000人,閩南人占約40%,海南人3%。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 印尼:華人人口600萬人,閩南人逾半,海南人與潮州人略少。通行漳州音和泉州音閩南語,語音接近大馬的北馬閩南話。
  • 老撾:華人大約5000余人,接近90%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 馬來西亞:華人接近600萬人,閩南人有200萬人,潮州與海南人之人口,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4及5位。北馬福建話盛行漳州音及潮汕音閩南語,中、南馬通行泉州及潮州音閩南語,海南音閩南語盛行于南馬及東海岸部分地區(qū),東馬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 菲律賓:華人人口約有百萬人,90%為閩南人,大部分祖籍泉州晉江。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 新加坡:華人人口300余萬人,閩南人(漳州、泉州)約100萬、潮汕人約50萬。
  • 泰國:華人人口接近600萬人,潮州人逾40%,海南人18%,閩南人16%。通行潮州音閩南語。唯普吉島及泰南部分地區(qū)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 越南:華人人口近百萬人,潮州人占34%,閩南人6%,海南人2%,共計42%。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其他地區(qū)

香港2004年總?cè)丝?85.4萬,福建籍(多為閩南人)約160萬,約占香港總?cè)丝?0%。受當?shù)卣Z言影響較嚴重,會說閩南語多數(shù)是50歲以上的老一輩人口,有部分中年人說粵語時仍帶有不少閩南口音,年輕的一代因為教育、廣播、政府機構中只使用粵語,隨著閩南人和其他族群通婚,普遍亦已改說香港粵語。

歷史沿革

閩南語的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時間的早晚、地理隔閡、漳泉音演變等因素,出現(xiàn)了不等的差異和變化。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

第一次:四世紀西晉北方中原地區(qū)居民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于西晉末五胡亂華時期(公元304-439年),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時候,中原(河南一帶)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中原語言(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后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shù)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zhèn),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qū)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qū)一帶的建制才穩(wěn)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shù)氐摹霸秸Z(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閩南語歷史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初步形成于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是時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后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qū)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nóng)業(yè)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shù)蠻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區(qū)。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雙方交戰(zhàn)的最后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qū),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fā)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zhèn)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fā)”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九世紀后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tǒng)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唐朝末年,發(fā)生黃巢起義(公元878年),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jié)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shù)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jīng)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

明末學者對于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tǒng)整理,著有《匯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1]

語音系統(tǒng)

音標

國際音標

一、基本的韻母是: a i u e o

注:

1)a i u都和普通話類似;

2)e發(fā)音如“一個兩個”的“個”字之韻母,同英語發(fā)音/e/一樣;

3)o這個音與普通話韻母o相近,有相近的多種發(fā)音,像“擱再”的“擱”字的韻母,

“降落”的“落”字的韻母,等等;

4)這些韻母可以組合成大多數(shù)的韻母,像iu,in,ing,ang,規(guī)則和漢語拼音類似;

5)介音:不同的是,漢語拼音的/ao/,應該寫成/au/

普通話以/u/為介音的(只有ui是例外),比如哇/ua/,應該把/u/改成/o/,也就是/oa/

,換句話說,o跟u的用法跟普通話相反了:

閩南語韻母

例如: 我/goa/,多少/loa-choe/;

6)鼻音:我們語言的特色就是有些字是帶鼻音的,如“天/tiN/”和英文字母T,就不一樣了,凡是有鼻音的,在音節(jié)最后加大寫字母N;

7)“黑”字的音,有點像英語的order的第一音節(jié),這個普通話里沒有,但是蒲語里面有,我們寫成/ou/

8)入聲韻母:閩南話的入聲可以說是全國方言中保存最完整的。也是外地人學閩南話最困難的部分;

9)關于 /i/ 、/it/ 、/ik/ 、/ip/、/ih/等音:

/i/和普通話的衣類似(跟yi有區(qū)別,跟英文的E的發(fā)音相同,跟日語的『い』、韓國語的?發(fā)音相同)

/it/就是我們閩南話“一二三四”的“一”,發(fā)音后能感覺到舌根緊了

/ik/就是廈門話的“力/lik/”字的韻母。

/ak/給花草“澆水”的“沃”字,讀/ak/

/ip/就是最后嘴巴閉起來的i

/ih/就是縮短的i,發(fā)音很短促。(泉州話說“鴨子”的“鴨”字)

(以上發(fā)音跟粵語的收音是相同或相似的)

二、聲母部分:

和漢語拼音的聲母很不同,但符合國際習慣,外國人容易看懂。

基本的有

p 相當于漢語拼音的 b,如果是漢語拼音的p,就是加上h,變成/ph/

b 普通話沒有,外地人以為是m,比如閩南話老婆“某”(本字為"姥")/bou/,發(fā)和普通話的mou不同。

t 相當于普通話的 d,如果是送氣音,就加上h,變成/th/,讀漢語拼音 t 的音。

ch 相當于普通話的 z(有時相當于j,比如ji,jiu,我們寫chi,chiu)。送氣音加h

閩南語聲母圖表

s 和普通話s一樣,普通話的xi、xiu我們寫成si、siul 和普通話一樣

m 和普通話一樣

n 和普通話一樣

ng 就是“誤會”的“誤”的聲母。

g 漢語拼音里沒有,“我”/goa/的韻母。

關于 /t'/ 和 /t/

我們漢語普通話是沒有濁音的(其實泉廈的閩南話也是)。也就是說,我們普通話的,特

(t')的(t)都是清音。英語里的/d/我們的話里沒有。/t'/和/t/的區(qū)別是在于嘴巴有沒有送

氣,只要說這兩個字的時候把手放在嘴巴上感覺一下就知道。

(t/和/d/的區(qū)別是在于喉嚨有沒有震動,/d/是有震動的,/t/沒有)

羅馬注音

(白話字Peh-oe-ji)

<一>字母

Aa Bb Cc Ee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Ss Tt Uu

<二>子音(聲母)

p-ph-b-m--t-th-l-n

-[p‘]--[m]--[t]-[t‘]-[l]-[n]

卑-披-未-棉--知-恥-離-尼

k-kh-g-ng-h-ch-chh-s-j

[k]-[k‘]-[g]-[?]-[h]-[ts]-[ts‘]-[s]-[dz]

基-欺-疑-硬-希-之-癡-詩-兒

(1).子音j今僅見于漳屬各縣市(漳浦縣除外)和臺灣,泉屬的惠安、永春以及廈門的同安區(qū)偶有見到。今廈門、泉州大多并入子音l, 漳浦并入g.

(2).h, p, t, k兼用作入聲韻尾符號,做入聲韻尾符號時,只有成阻動作,不發(fā)出聲來。

(3).中括號內(nèi)為國際音標。

<三>母音(韻母)

1.基本元音

a e o o?/ou i u ee ir er

[a] [e] [o] [e] [ i ] [u] [ε] [ш] [γ]

阿 鞋 窩 烏 衣 污 啞 豬 鍋

(1).前六個為廈門音基本元音,漳州音增加ee;泉州音增加ш和γ

2.介音韻

閩南語,音元音圖

ai au ia oa iau oai[ai][au][ia][ua][iau][uai]

哀 歐 耶 蛙 妖 歪

oe ui io iu iou

[ue][ui][io][iu][i?]

話 威 腰 尤 (喏)

3.鼻尾韻

m ng an in ian un oan am im

[m][?][an][in][ian][un][uan][am][im]

呣 秧 安 因 煙 溫 彎 庵 音

iam eng ang ong iang iong (oang) (om)

[iam][i?][a?][??] [ia?] [ua?] [?m]

閹 英 紅 汪 央 央 (風) (森)

(1) “風”是同安音,“森”是漳州音

4.鼻化韻

aN iN eN oN uN iaN oaN (oeN)

[a~] [i~] [e~] [?~] [u~] [ia~] [ua~] [ue~]

餡 圓 嬰 惡 囗 營 鞍 (糜)

iuN ioN uiN auN aiN oaiN iauN

[iu~] [i?~][ui~][au~][ai~][uai~][iau~]

楊 羊 黃 嗷 閑 (關) 喵

(1).aN=a?; iN=i?; eN=e?;…,其余同理; (2). “糜”“羊”“黃”是漳州音;“閑”是同安音;

(3).“囗”“嗷”“喵”是象聲詞

5.入聲韻

ah-eh-oh-ouh-ih-uh-iah-ioh

[a?][e?][o?][??][i?][u?][ia?][io?]

鴨-嗝-學-(膜)-(鱉)-(嗍)-頁-藥

iuh-oah-oeh-uih-aih-auh-iauh-oaih

[iu?][ua?][ue?][ui?][ai?][au?][iau?][uai?]

匊-活-狹-(血)-鴨-(雹)-蟯-囗

ahN-auhN-ihN-ouhN-aihN-ehN-oaihN-mh

[a~?][au~?][i~?][?~?][ai~?][e~?][uai~?][m?]

(趿)-(滎)-囗-囗-囗-囗-囗-(默)

ngh-ap-ak-at-ek-ip-it-ut

[??][ap][ak][at][ik][ip][it][ut]

(蹭)-壓-沃-遏-益-揖-乙-兀

iap-iak-iat-ok-iok-oat-op-

[iap][iak][iat][?k][uat][?p]

葉-(煏)-謁-屋-約-越-囗-

(1).“aih鴨”是同安音;“op”是漳州音;

(2).“囗”代表各象聲詞,有音無字

閩南語聲調(diào)

調(diào)名:陰平陰上 陰去 陰入陽平陽去 陽入

調(diào)值: 44 53 21 32 24 22 4

標調(diào)符: 不標調(diào) ˊ ˋ 不標調(diào) ^ — '

閩南語聲調(diào)圖表

代碼 1 2 3 4 5 7 8例一

kim kím kìm kip kiam kīm ki'p

kim kim2 kim3 kip kiam5 kim7 kip8

金 錦 禁 級 咸 妗 及

例二 kun kún kùn kut k?n kūn ku't

kun kun2 kun3 kut kun5 kun7 kut8

君 滾 棍 骨 裙 郡 滑

例三 tong tóng tòng tok t?ng tōng to'k

tong tong2 tong3 tok tong5 tong7 tok8

東 黨 棟 督 同 洞 獨

例四 pe pé è peh pê pē pe'h

pe pe2 e3 peh pe5 pe7 peh8

飛 把 穢 伯 爬 倍 白

例五

chan chán chàn chat chan chān cha't

chan chan2 chan3 chat chan5 chan7 chat8

曾 盞 贊 節(jié) 層 贈 實

注:(1).第1聲(陰平)和第4聲(陰入)沒標調(diào);

(2).本表設計不包含"輕聲"啲內(nèi)容。

(3).本表設計不包含"變調(diào)"啲部分。 (4).第6聲是形式上啲"陽上",實際上廈漳臺 并無"陽上"調(diào)("陽上"并入"陽去"),因此,無第6聲

聲調(diào)變化

一、本調(diào)

1.單獨的一字讀本調(diào):

漳(chiang)、州(chiu); 漳(chiuN)、浦(phou2);金(kim)、門(mng5);臺(tai5)、東(tang)。

2.詞組的最后一字讀本調(diào):

漳(chiang7)州(chiu); 漳(chiuN7)浦(phou2) ;金(kim7)門(mng5);臺(tai7)東(tang)。

3.輕聲的前一字讀本調(diào):

劉(lau5)先生、康(khng)家、行(kiaN5)出去、氣(khi3)死、買(be2)啲。

二、一般變調(diào)

(一)、非入聲啲變調(diào)

(1).第5聲 變 第7聲

同(tong5)→同(tong7)學 毛(mng5)→毛(mng5)管

(2).第7聲 變 第3聲

洞(tong7)→洞(tong3)孔 號(ho7)→號(ho3)碼

(3).第3聲 變 第2聲

棟(tong3)→棟(tong2)梁 過(koe3)→過(koe2)去

(4).第2聲 變 第1聲

苦(khou2)→苦(khou)楚 軟(nng2)→軟(nng)腳

(5).第1聲 變 第7聲

磚(chng)→磚(chng7)仔頭 酸(sng)→ 酸(sng7)甜

(二)、入聲的變調(diào)

(6).入聲韻尾是"-p/-t/-k",第8聲變第4聲;第4聲 變 第8聲

淑(siok)→淑(siok8)女、法(hoat)→法(hoat8)國、一(it)→一(it8)流

合(hap8)→合(hap)作、罰(hoat8)→罰(hoat)錢、服(hok8)→服(hok)務

(7).入聲韻尾是"-h",本調(diào)第4聲,變調(diào)后第2聲,同時塞尾韻“-h”解除,變成“舒聲韻”

雪(seh)→雪(se2)水、借(chioh)→借(chio2)錢

歇(hioh)→歇岫(hio2-siu7)

(7).入聲韻尾是"-h",本調(diào)第8聲,變調(diào)后第3聲,同時塞尾韻“-h”解除,變成“舒聲韻”

學(oh8)→學(o3)堂、踏(tah8)→踏(ta3)水車

白(peh8)→白(pe3)色、狹(eh8)→狹(e3)細

聲母列表

閩南話發(fā)音 普通話拼音 清濁 送氣(1表示送氣)

塞音:

p (玻) b 清 0

p'(坡) p 清 1

b (帽) 濁

t (刀) d 清 0

t'(拖) t 清 1

k (哥) g 清 0

k'(科) k 清 1

g (鵝) 濁

塞擦音:

ts(遭) z 清 0

ts'(操) c 清 1

dz (日) 濁

鼻音:

m (姆) m 濁

邊音:

l (羅) l 濁

擦音:

s (梭) s

h (河) h

注:1,括號內(nèi)的例字是閩南語發(fā)音;

2,/*/發(fā)音為英語發(fā)音;

3,b,g,l三個聲母與后面的鼻化元音結合時,讀成m,n,ng。

聲調(diào)表:

調(diào) 類:陰平 陽平上聲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調(diào) 值: 55 213 53 11 33 32 14

例 字: 真 秦 振 進 盡 質(zhì) 疾

國際音標:tsin tsin tsin tsin tsin tsit tsit

歸納幾個對應關系:

易混的聲母:

閩南話:p-ph-k-kh-t-th-l-n- b-m

普通話:B-P -G-K -D-T -L-N-無-M

ch[z/j]=z或者j,chh[ts]=q;(左為閩南語聲母,右為普通話聲母,以下同)

s=x;

b不等于普通話的B,普通話中沒有,也不是m。如‘母’bu.

發(fā)音特點

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河南人(中原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語的發(fā)音主要特點有:1、多數(shù)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3、無輕唇音[v]、[f];4、有韻尾[-m]、[-p]、[-t]、[-k];5、聲調(diào)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diào)系統(tǒng)不盡相當。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qū)別較大。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jù)研究,它是唐朝及后來時中原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shù)亻}越土著(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音體系;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xiàn)代的漢語、詞匯、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的表現(xiàn))。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匯,被海內(nèi)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fā)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chǎn),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

保留成分

古漢語保留成份

  • 子音

閩南語的子音(聲母)直接繼承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tǒng)。在這一方面,閩南語并沒有受到中古時期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我們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傳統(tǒng)的閩南語十五音分析,閩南語的聲母有15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閩南語保留了15個。

上古漢語有一些特點: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 古多舌音 這些重要的古代漢語語音現(xiàn)象,閩南語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漢語的特點,以下逐一分析:

閩南語的“非組”和“幫組”聲母讀法相同,例如“飛”([pe44]),“蓬”([phang24]),“吠”([pui22]),“微”([bi24])。 “知組”和“端組”的聲母讀法相像,例如“豬”([ti44] / [tu44] / [t?44]),“丑”([thiu53]),“程”([thiann24])。 很多“章組”的字聲母讀法和“端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 元音聲調(diào)

傳統(tǒng)上認為閩南語有8聲(實際上是7聲),即:

例字 調(diào)值 調(diào)型 調(diào)類

獅 55 高平調(diào) 陰平

虎 52 高降調(diào) 上

豹 31 低降調(diào) 陰去

鱉 3’ 低促調(diào) 陰入

猴 35 回升調(diào) 陽平

狗 52 高降調(diào) 上

象 33 低平調(diào) 陽去

鹿 4’ 高促調(diào) 陽入

資深閩南語專家林央敏教授認為,閩南語聲調(diào)已經(jīng)歸并簡化為6聲,即:

例字 調(diào)值 調(diào)型 調(diào)類 比較

獅 55 高平調(diào) 陰平 同普通話一聲:汪

猴 35 回升調(diào) 陽平 同普通話二聲:洋

豹 31 低降調(diào) 陰去 同普通話三聲:海(變調(diào))

虎 52 高降調(diào) 上 同普通話四聲:浪

鱉 3’ 低促調(diào) 陰入 同普通話五聲:個(此字與“個”有別)

象 33 低平調(diào) 陽去 普通話無此調(diào)

獅 55 高平調(diào) 陰平 同普通話一聲:汪

閩南語的元音和聲調(diào),體現(xiàn)中古音的特點。元音方面,閩南語和粵語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個復音韻韻尾,其中[-p]、[-t]、[-k]是塞音,[-m]、[-n]、[-?]是鼻音。

聲調(diào)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特點在閩南語得到體現(xiàn)。漳州音、廈門音、同安腔、臺灣優(yōu)勢腔,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7個調(diào);泉州音(僅以泉州市區(qū)“府城音”為代表)有陰平、陰上、去聲(陰去和陽去合并)、陰入、陽平、陽上、陽入7個調(diào)。龍巖音(以龍巖市區(qū)音為代表)有8個聲調(diào)(四聲各分陰陽)。

一般地,漢語中古音有八個聲調(diào),體現(xiàn)“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今天的漢語方言,大多能夠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點。以閩南話為例,漳州音獨缺“陽上”調(diào)(漳腔陽上并入陽去);泉州音則惟獨去聲的本調(diào)不分陰陽(即陰去和陽去合并,但各自變調(diào)后仍能區(qū)分)。

所謂閩南語七聲八調(diào),指的就是這些調(diào)性的完整。

聲調(diào)
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代碼15263748
調(diào)值廈門442453-2122324
東 tang銅 tang董 tang-凍 tang動 tang觸 tak逐 tak
臺北442453-1133324
展開表格
  • 詞語

閩南語詞匯,有很多屬于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甚至是上古時代。例如俗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中的“膋” 就是那個時代的語言。(《詩經(jīng)?小雅?信南山》有:“執(zhí)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保?/p>

  • 人稱
單數(shù)眾數(shù)
第一人稱我gua阮gun
排除性我人,余人,吾人之連音 ng, ung, oang我們包括性儂 lang咱lan
第二人稱汝li恁lin您(“你人”連音)ning, ling
第三人稱亻因in伊人 i nang(潮瓊片)ing(伊人連音
閩臺片) 儂(人)lang, nang

人稱說明:

儂為“人”的語讀:相當于普通話的“人家”。此一漢字傳至日本,為天皇、后普通為年長者所用第一人稱,儂(わし)。此外,可以當?shù)谌朔Q不特定之單復數(shù)。

予=余=于=我/吾。余予于我訓讀皆同,“吾”為形聲字。文讀為ngo,語讀為go?!墩撜Z》孔子也自稱為吾。而更常見“我”goa,近代用法。

“你”字的右半,正是“爾”字的簡化或草書,汝和女在表第二人稱時通同,如《論語》:“今女畫?!钡呐褪悄愕囊馑?,而女字在閩南語中也是這二種讀法。

您。今普通話僅解作第二人稱敬語。

《詩經(jīng)》里所有的“伊”都是指“他”。

生、先生:日語、韓語亦保留“先生”用法;而一般人稱后之さん,正是漢字“生”之古音?!皬埳敝笍埾壬弧皬埾壬敝笍埨蠋?,一些學有專精者,前輩,如醫(yī)生,教師,律師……等。

之:普通話的這,直到明代以前的中文,還是用“之”表普通話的“這”。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詩經(jīng)》:“之子于歸”(這小孩出嫁)

牙、齒:人、草食動物口內(nèi)者稱齒。如馬齒、齒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齒膏(非牙膏);其他動物、山精鬼魅、幼獸,小孩或橫生于口外,尖利者,稱牙。如暴牙(亂長的),象牙(生長在口外)

溺/屎溺:溺者,尿也?!肚f子》:“道在屎溺?!?/p>

時間:夜半、日出、早時/早食(早亦作蚤),晡時/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話常講“日頭落山”)、黃昏、宴時/宴食/暗時/暗食(晚上)……等詞?!痘茨献樱煳挠枴肥畷r辰制,《隋書.天文志》或漢代官方十二時辰制,都可以看到這些名稱。其他如,中晝(中午)。

空間:用字有嚴格區(qū)分。

頂/上?!绊敗敝肝镏暇?,“上”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如,頭頂,山頂,水上(通常指高于水面如沿岸),水面上或水頂(橋起諸水頂),樹頂,身上,身軀頂,天頂,

底/腳?!暗住敝肝镏戮墸澳_”指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如,腳底,山腳,水底,樹腳(如講樹底是指根部之下),井底(某一空間之最下處),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資源),手下(大至歸我所管領者,不如手底強烈。)。

奧(最深處)。如村奧(最里村。)、奧萬大,奧深水。

地名:閩南地區(qū)常見地名用字。

埔(平原),坑/湖(低勢低者,稱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時有水,如今沒水。),坪(坡勢緩者,或小高原)

莊(村落);寮(臨時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原指茅屋,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稱“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陳茨/陳厝,指陳姓人家的房子/房子聚落。) 社(部落祭祀處而形成的聚落。臺灣多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階梯的地勢)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處。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積地)

田/塍(農(nóng)地)

營/宿/鎮(zhèn)/鋒/沖(昌)/勁(臺灣地區(qū)多為鄭成功父子布軍處)

門/口(如:鹿耳門,鄭成功登臺處,為一??冢?/p>

驛:車站。驛頭(車站),驛夫(車夫),驛長(站長)。客家話,日語,韓語也表留此用古語。

忝:疲也。普通話謂之“累”?!对娊?jīng).小宛篇》:“無忝爾所生” (不要累了你的父母)。

寒/冷:普通話混用。日語、韓語亦保留此一用法。 環(huán)境自然施于我者,如天氣,稱寒,如“冬天會寒”;

形容物之溫度,稱冷,如“冷霜霜”,“腳尾手尾冷”。

熱/燒:同上。天氣熱,滾水燒。

細膩:膩,音同“二”。小心也。如,細膩行兮(小心走嘿)。

身:閩語稱“懷孕”皆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畫一個人腹中有物。

食具: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北方人、官話語區(qū)稱為“鍋”,粵語和客家話稱“鑊”,閩語稱為“鼎”。閩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qū)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箸:Ti, Tu。筷子。日語漢字同。

衫: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論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長衫(長袍)。

犖確/僂佝/……:凡顛沛不平貌,皆稱“l(fā)oko”。loko馬(騎起來會讓人跳腳的馬),犖確石(見于韓愈<山石>一詩,臺灣澎湖多見,今多表音為老咕石),犖確糜(爛泥巴)。

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稱之。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犖確糜(爛泥巴)。

濫/爛:普通話全混用為“爛”

濫(lam陽去),普通話作“爛”,充數(shù)貌,暗指品質(zhì)不良,甚至可能是水貨,如成語“濫竽充數(shù)”,之臺電視濫濫(這臺電視品質(zhì)不好);

爛(luan),指腐敗貌。如豆腐爛矣(腐敗了)。

狡獪:之個子(囝)誠狡獪也。(這小孩很不聽話,不受教,頑皮。)

悾/悾悾:心思空空,傻瓜?!墩撜Z》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湛:濕?!对娊?jīng).召南》“湛湛露斯”

倒置詞:

其次,如“衫褲”“人客”“趁錢”“眠床”“精肉”“滾水”等等都是唐宋以來 (中古漢語時代) 的用詞。[衫褲、人客、滾水,也見于粵語]

閩南語一些構詞方式和現(xiàn)代漢語相反,但是和古漢語相同,例如“鴨母”“風臺”“人客”“親堂”“骹手”等。

表動物之性別及物之陰陽者,以“公/母”表二,如雞母,狗公。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錢母(母錢也,即本錢),錢子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子囝(股息)。

其他:慣習,頇顢,千秋,僂傴,鬧熱,童乩,氣力,棄嫌,退后,序先,第(dai上聲)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紅燈(紅綠燈),板模,胃腸,慢且,頭前,久長,出外,心內(nèi),加添,養(yǎng)飼,落衰,菜蔬,延遲,利便,緣投,運命,進前,紹介(介紹,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臺灣地區(qū)多俗寫為龜毛),嚇驚/嚇恐(恐驚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為夜的意思),

動詞:

臆:猜測也?!墩撜Z》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p>

落:離開交通工具、交通動線,往下之動作,都稱“落”。落車(下車),落轎(下轎);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浾Z、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表意。

宰:殺也??谡Z多用宰。宰豬、宰人。

斟酌:小心,計較,深慮專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慮專心一點)。

熟悉:認識也。悉音sai。如,王生你有熟悉無?(你認識王先生嗎?)

斗:聚也。二人斗陣行(二人一起走。)

企:立也,如企鵝(站起來的鵝),企壁(賣身女),企起來(站起來。),音khia。

行、走: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表意。

行:今普通話之“走”,古謂之“行”也。如普通話的走路,閩語叫“行路”(行之于路),

走:急行也,即普通話的“跑”,古語謂之“走”也。而閩語里的“走路”,字面為“奔跑于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義。如暴走。

痹痹惙(扯):嚇到發(fā)抖。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痹”表達微顫和麻木之意。

彳亍/蹉跎:左足為彳,右足為亍,彳亍指前行,有漫無目的行走,或游戲之意。如小明去公園內(nèi)彳?。沲桑?。

名詞動詞化或形容詞化:天光(天亮),車過來(用車子載過來),泉藥水(噴藥水)。

沃:澆。如,沃水(澆水),沃花(澆花)。

副詞/助動詞/其他:

諸:語音同“豬”或“著”,“之于”也。之味藥子已經(jīng)加諸內(nèi)也(這味藥加到里面了。)

若:

似也,同“如”。若行若走(又走又跑。),音na。

如何也(類英文的how),通“偌”。若大?(多大),若濟(多少?),各地口音有Goa, Noa, Na等。亦可通“如”也。

誠/真:

誠在古文中履見不鮮,亦可作“成”,誠大也(真的很大啊)

名詞或名詞化形容詞多用“真”。如真紅,真白,真男子漢。

上/至/大,在古文中表“最”、“極致”、“無可取代”之意。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封號:至圣,上圣,大圣。閩語天天在用,

上+形容詞:。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至(語音為Chiah)+形容詞:如:至好(這么好),至大(這么大);至寒(這么冷)。

大+形容詞:如:大厭頭(超級不識相),大豬頭(超級笨蛋),大好人。

著,是也。普通話對錯的對,閩語稱“著”,表示說中了,講對了。如,著也(對?。?。而閩語的“對”,是相對,根據(jù)之本意。如,對獎,對之個開始算(從這個開始算)。

著,得也,中也,同“得”;得者,取也。著獎/得獎(中獎),拍著后壁(打中了后面)。

按:根據(jù)也。按之個開始算(從這個開始算),按刑法規(guī)定(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臺灣法學界常用。)。

焉耳?/安爾/安耳:這樣子(而已)。焉/安,相當于英文的how。

《孟子.梁惠王》:“盡心焉耳”(盡心這樣而已)。

話不是焉(安)耳(爾)?講(話不是這樣子講)。

可以加在形容詞之前以加強語氣:

之(tsit)粒西瓜有大(這個西瓜真大)

之(tsit)個囝仔有勇(這個孩子真勇敢)

這種用法跟《詩經(jīng)》里“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有蕡=真大)

《小雅.白華》: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

加:

kha+形容詞:如“加少”指“變得比較少”

《孟子.梁惠王篇》﹕“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者又加少矣”。

  • 疑問詞

what:

什么:通“甚乜”。二字一起出現(xiàn)(閩臺片)

甚:通什么的“什”, 閩南語多寫成“啥”,后可加名詞。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閩臺片口語多用“甚”表示what。

乜:通什么的“么”?!柏總€”(潮瓊片)

底:Ti或Toe, To, Te。“底個”(何,潮瓊片),底事(Ti Tai,何事)。

how to: 安(焉)怎+動詞。

how + adj. : 若+形容詞。如若大(多大,how big),若濟(多少,how much/ how many)

when: 底時,何時。

who: 甚人(可連音),底人(潮瓊片)

where:底,底位。

which: 底一+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