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安世高,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外籍譯師,也是第一位漢譯佛經的譯師。
安世高,本名清,原為安息國太子。自幼信奉佛教,當其將即位時,出家修道,而讓位于其叔。他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到達洛陽。不久即通曉漢語,翻譯經典。據晉代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記載,安世高所譯經典共35種,41卷。此外,《歷朝三寶紀》載有39種,今存世21種。
安世高 佛教學者。到中國傳播 說一切有部 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為安息國太子。自幼信奉佛教,當其將即位時,出家修道,而讓位于其叔。他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到達洛陽。不久即通曉漢語,翻譯經典。據晉代道安編纂的《 眾經目錄 》記載,安世高所譯經典共35種,41卷。此外,《 歷代三寶記 》和《 開元釋教錄 》所載安世高譯經數(shù)量,都比《眾經目錄》為多。有關修持的5種中,《 大安般守意經 》詳細地介紹了數(shù)、隨、止、觀、還、凈六種法門,為后來天臺宗教授的止觀所有;《五十校計經》提到十方佛現(xiàn)在說法,又說諸菩薩度人欲使人悉得佛道,則屬于大乘的經典,可據以想見印度當時佛教弘傳的情況。他譯文條理清楚,措辭恰當,但偏于直譯。由于當時譯經尚屬創(chuàng)舉,沒有其他譯作可資觀摩取法,所以有些譯文意義尚欠明白。
背景介紹 安世高(約二世紀), 東漢 佛教翻譯家。本名為清,字世高,以字行,出家前是安息國(亞洲西部的古國,領土有 伊朗高原 與兩河流域)的 王太子 。自小聰明仁孝,刻苦好學,博覽國內外典籍,通曉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術,尤精于醫(yī)學,乃至鳥獸之聲,無不通達,名聲遠播, 西域 各國對他都很敬重。安世高是小乘佛經的首譯者。
基本資料
出身 印度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相聯(lián)系的,最早的一批譯經者,不是中國本土人士,而是西域來華僧人。安世高可以說是佛經漢譯的創(chuàng)始人,他首先譯介了印度 小乘佛教 禪類的經典。安世高(約二世紀),本名為清,字世高,是西域安息國的王太子。小乘佛經的首譯者。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發(fā)展,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大致經歷譯經、形成學派、創(chuàng)立宗派三階段。
好學 安世高是西域安息國的王太子,因為這一王族地位,所以西域來華的人都稱他為“安侯”,他譯的一部《 十二因緣經 》,被稱為《安侯口解》。安世高小時候就因為其孝行而著名,而且他聰慧好學,知識面很寬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鳥獸之聲,都無所不通, 康僧會 在其《安般守意經序》中這樣描繪 安清 :“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勛(疑為動字誤),針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保ā?/span>出三藏記集 》卷六)可以說,安世高是個神異之人,在西域地區(qū),也早就傳揚著他的“俊異”之名。
繼承王位 安世高父王死后,安世高繼承王位,但一年之后,就把王位讓給了叔叔,出家為僧。究其原因,除了因父王去世而感悟到人生之無常和空幻之外,可能還有政治方面的因素,康僧會說他是“馳避本土”。正能說明這一點。安世高在國內的 佛學 造詣以禪學和阿毗曇學見長,學成后,他曾遍游西域諸國,弘傳 佛法 ,后來又來到中國。
生平
聰敏好學 安世高
安世高年幼時以孝行聞名,聰敏 好學,深知世間疾苦,并精通各國典籍、 七曜 五行 、鳥獸之聲、醫(yī)方異術,無不通達。安世高走在路上,仰頭看見一群飛翔的 燕子 ,忽然轉身告訴同伴說:(燕子說,等會兒一定有送食物的人來。)不久,他的話果真應驗了,眾人都感到非常奇異,一傳十、十傳百,安世高俊逸的美名,遍傳整個西域。
青少年時代 安世高的青少年時代,國內政治斗爭尖銳復雜。他對統(tǒng)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和爾虞我詐深感厭倦,所以蔑棄榮華富貴,服膺佛教,雖然居于王宮,卻自覺地嚴格尊奉 佛教戒律 ,并時常舉行法集宣講佛理,同時盡力向佛寺施舍。
政治斗爭 安世高的父王去世后,按理他應嗣位為國王。為了避免更深地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他在父親喪事辦理完畢之后,便把王位讓給叔父,自己遠遠地離開了祖國,出家為僧,開始了修道布化的生活。安世高游方弘化,遍歷諸國。
弘法譯經 在 漢桓帝 (147年一167年)初年只身東來,在中原大約二十年,弘法譯經。安世高所譯經典共三十 五種,四十一卷;現(xiàn)存二十二種,二十六卷。 道安法師 譽之:“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卑彩栏咚g經中的義理,主要是傳弘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之 毗曇 學和禪定理論。時值 東漢末年 ,中原動蕩,安世高避禍江南,歷經沙山、南昌市、廣州市,最后卒于會稽( 蘇州 )。譯有《 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阿毗曇五法四諦》、《 十二因緣 》、《轉法法輪》、《 八正道 》、《禪行法想》、《 修行道地經 》等。 前世傳說
安世高前世
安世高的前生是出家人,當時(前生)有一個同學,瞋恨心特強,托缽乞食時,若施主不稱合自己的心意,往往心懷瞋恨。安世高(前生)常常對他訶責和勸諫,但是同學總是本性難移,依然我行我素。經過二十多年,安世高(前生)向同學告辭:(我必須到廣州,了結宿世的業(yè)力。你于明達經藏和精進不懈兩方面,都遠超過我,但是你的本性容易發(fā)怒瞋恨,死后一定會投生為丑惡的形體。如果我得道成就,一定來度你。)安世高(前生)剛到廣州,正是寇賊作亂的時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唾手拔刀說:(真逮到你了?。?/span>
安世高(前生)微笑著說:(我過去生虧欠你一命,所以千里跋涉,特地前來償還宿債。你現(xiàn)在非常地忿怒不平,這本來就是過去生所積存的怨氣。)于是,安世高(前生)伸長脖子挨刀,沒有絲毫恐懼的樣子。那位少年揮動快刀,也沒有絲毫遲疑,迅速地殺了安世高(前生)。街道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沒有不心驚肉跳的。安世高(前生)的神識,回到安息國,投生為安息國的太子,此時,即安世高。
來到中國
年輕時的安世高
安世高來華的時間,大致在漢桓帝(147—167)前后,《梁高僧傳》記為“漢桓之初,始到中夏”(《安世高傳》)。漢桓帝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和”(147—149),安世高在這一時期到達中土洛陽。
安世高來到洛陽時,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當成是一種神仙方術,因而把佛當成是祭祀的對象,焚香膜拜,祈求長生。安世高認為應當讓人們了解佛教,于是萌發(fā)了譯述佛經的宏愿。安世高共譯佛經三十五部四十一卷,現(xiàn)存(2008年)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經。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譯師,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佛學。
來華后,安世高就掌握了漢語。這時候佛教在中國已有一些影響,不論在王室還是在社會上都有了信奉者,安世高根據信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學問所長,譯出了早期的一批漢譯佛經。安譯經文之數(shù),道安記為三十四部,四十卷,其中有些是否為安譯,道安還有疑問,所以確切數(shù)字已難以詳知,后來的《 大唐內典錄 》收安譯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增加的部分大多不很可靠,后來《開元釋教錄》又減為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現(xiàn)存(2008年)安譯佛典二十二部,二十六卷。 在洛陽的譯經活動結束后,為了躲避禍亂,安世高離開洛陽,到南方各地游歷。由于他通異術,所以每到一地,就會流傳出他的種種神奇故事。在江西境內,安世高曾預言要超度一位過去的同學,后在一廟中遇到一條 蟒蛇 ,這蟒蛇原來是安世高的同學,同在西域學法,只因生性好嗔怒,所以遭報應,轉為蛇身。安世高將它超度,脫蛇身,化為少年。這一傳說體現(xiàn)出因果報應 的思想及學佛者所應去除的障礙。 在廣州,據說安世高被一少年所殺,又死而復生。由此可知安世高的活動范圍,最遠已達廣州。后來又北上,在浙江會稽的街市上被斗毆者誤傷身亡。安世高兩次遭禍,也可能與他表現(xiàn)異術而引起騷亂有關。至于他確切的具體事跡,已難以詳考,他在華的生活時間,大約為三十多年。
譯經
安世高,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國太子。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載,他博學多識,外國典籍,莫不該貫,七矅五行之象,風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縮,悉窮其變,兼洞曉醫(yī)術,妙善針脈,睹色知病,投藥必濟。是一位集通曉天文、風角、醫(yī)學于一身的佛教徒,在西域各國遠近聞名。父王死后,他 深悟苦、空,厭離名器,不繼承王位,把它讓給了叔父,自己出家修道,博綜經藏,尤精《阿毗曇》學(按:指上座部系統(tǒng)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學說),諷持 禪經 ,略盡其妙。曾游歷西域各國,通曉各國語言。在漢桓帝建和二年( 公元148年 )來到洛陽,不久學會漢語。那時,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已有一百多年了,在宮廷中和社會上已有不少信仰者,為了讓社會上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安世高即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到 漢靈帝 建寧年間( 公元168年 - 172年)為止,翻譯工作長達20余年。漢靈帝末年,中原戰(zhàn)亂,安世高避亂到江南的江西、浙江等地。有不少關于他的神奇故事在民間流傳,晚年蹤跡不詳,在中國活動約30年。據說最后病死于會稽(今浙江紹興)。 安世高譯出的佛經,確實部數(shù)歷來各種經錄的記載互有出入。晉代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列舉所見過的安世高所譯經典共35種,41卷。其后歷經散失,現(xiàn)存22種,26卷?!稓v代三寶記》則說安世高的譯經多達176種之多,《開元釋教錄》訂正為95部,都比《眾經目錄》為多,但根據不足,不太可靠。 梁僧祐 《出三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里,稱安世高譯經為34種,40卷。在現(xiàn)存的22種經中,屬于阿含的16種,屬于修持的5種,屬于阿毗曇的1種,在安世高所譯的經典中,主要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百六十品經》、《 九橫經 》、《七法經》、《五法經》、《義決律》、《思惟經》、《十二因緣經》、《難提伽羅越經》、《五十校計經》、《 七處三觀經 》、《積骨經》、《 八正道經 》、《切流攝守因經》、《本相猗致經》、《 是法非法經 》、《 人本欲生經 》、《漏分布經》、《長阿含十報經》等等?!端闹B經》、《十四意經》、《九十八結經》等,道安說像是安世高的撰述。 安世高翻譯的佛經,與他同時的 嚴佛調 在《沙彌十慧章句序》中說:凡其所出,數(shù)百萬言,或以口解,或以文傳,①口譯而由他人執(zhí)筆成書的,就像講義一樣,如《十二因緣經》便屬于這一類。此書在別的經錄里則被稱為《安侯口解》。這是由于安世高出身王侯,出家后仍被人們稱之為 安侯,所以經錄家就沿用了。但安世高的翻譯仍以筆譯為主。他的譯文條理清楚,措辭恰當,不鋪張,不粗俗,恰到好處。但總的來說,仍偏于直譯。晉道安評價說,安世高 譯梵為晉(按:' 晉' 為' 漢' 之誤),微顯闡幽 ②;言古文悉,義妙理婉③;辭旨雅密,正而不艷,世高所出,貴本不飾 ④。 謝敷 說安世高 其所譯出,百余萬言,探暢幽淵,賾玄難測.⑤梁慧皎評價安世高的譯經說:所出經論,……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倦 焉。⑥由于當時漢譯佛經尚屬創(chuàng)舉,沒有其他譯作可資觀摩取法,安世高的譯文難免有不適當之處。 安世高所譯的佛經,就思想體系上說多屬小乘佛教,他重點地翻譯了禪數(shù)兩方面的學說。道安說:其所敷宣,專務禪觀;①又說 昔漢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聞稽古,特專阿毗曇學,其所出經,禪數(shù)最悉.② 安世高善開禪數(shù).③由于安世高擅長于闡明禪數(shù),所以他的譯經也以禪、數(shù)最為完備。
禪,是指禪法,即通過禪定靜慮而領悟佛教之道,其方法很多。安世高所譯禪法,以 安般守意 影響最大,它要求坐禪時專心計數(shù)呼吸次數(shù),使分散浮躁的精神專注,從而進入到安謐寧靜 的境界。這種修禪方法與當時神仙方術家的 食氣、導氣、守一 等說法是相似的,容易被人接受。如《安般守意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大道地經》、《五十校計經》、《陰持入經》、《禪行法想經》等都是指導人們修習禪法的佛經。 數(shù),是指數(shù)法,即阿毗曇,是用數(shù)字把佛教中名目眾多的名詞概念加以分類論述,從而闡釋佛教基本理論的一種方法。如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陰)、十二處(入)、 十八界 (本持)、十二門禪等等。安世高翻譯的《五法經》、《七法經》、《十二因緣經》、《十四意經》、《阿毗曇五法經》、《阿毗曇九十八經》等是屬于數(shù)法的譯典。 安世高所譯的佛經 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華,質而不野 ④,給當時初學佛教的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佛教徒可以通過這些譯典加深對佛教的理解。所以,安世高的翻譯,在佛教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時嚴佛調撰寫的《沙彌十慧章句》,開始發(fā)揮安世高的學說。安世高翻譯的禪經之一《陰持入經》,是提倡由禪定退治煩惱,由戒、定、慧三學控制貪、瞋、癡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經典,這部經典在魏晉時就有注釋了。東吳康僧會曾從安世高弟子南陽韓林、潁川皮業(yè)、會稽陳慧隨學,并幫助 陳慧注解了《安般守意經》。晉僧道安對安世高所譯禪法有深刻的理解,為《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人本欲生經》、《大地道經》等經作序作注。 東晉 隱士謝敷也曾為《安般守意經》作序。由此可見,安世高所譯的經籍,在當時和后世都有相當?shù)挠绊憽?/span> 譯經創(chuàng)作
安世高所譯經文
安世高的專長是禪數(shù)之學,所以譯經也側重于這兩個方面,“其所出經,禪數(shù)最悉?!保ǖ腊病栋舶阕⑿颉?,《出三藏記集》卷六)禪數(shù)之學是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統(tǒng)中說一切有部所持的學說,內容所指,為戒定慧三學中的定慧兩學,或止觀之學。禪,是指其中的定;數(shù),是指其中的慧。禪是修行的部分,數(shù)是理論的部分。數(shù)學,又稱阿毗曇、毗曇或阿毗達磨,也譯為“對法”。稱之為數(shù)或數(shù)法,出自阿毗曇體系的“增一分別法門”,阿毗曇體系中的概念,按照其意義而分類,依次排列為一法、二法、三法之數(shù),稱增一分別,由此而得名為數(shù)法。禪數(shù),或定慧,在安譯中被突出并結合起來,可以看出印度佛教一傳入中國,就有定慧雙修, 止觀雙修 的某種傾向,顯示出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不同意趣。 “禪數(shù)”是安世高學說的核心,其中包括“禪”與“數(shù)”兩個方面。“禪”又稱“禪定”,是佛教的一種宗教修養(yǎng)活動,要點是運用宗教教誨所得的信仰力量,限制來自內部情緒的干擾和外界欲望的引誘,令修習者的精神樂于集中 在被規(guī)定的觀察對象,并按照規(guī)定的方式進行思考,以對治煩惱,達到心緒寧靜、心身愉悅的境界。安世高翻譯的關于禪法的典籍主要有《安般守意經》,以及從 僧伽羅剎 大本《修行道地經》抄譯的三十七章。他的禪法的特點,也正是依禪師僧伽羅剎的傳承,用 四念住 貫穿五門(即 五停心 )而修習。 安譯禪法類經典,影響最大的是《安般守意經》。禪在印度佛教中的意義是“靜慮”、“ 思惟修 ”。定的意義是“等持”,是心專一境而不亂。禪實際上是定的修行方法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中國佛教喜歡禪定合稱。禪法種類很多,其目的都在于對治心的種種污染。安譯《安般守意經》是專講五停心禪法( 不凈觀 、慈憫觀、因緣觀、 數(shù)息觀 和界分別觀)中的數(shù)息觀。 “安般守意”中的“安般”,是“ 安那般那 ”的略稱,“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安般守意經》卷上)。意守出呼入吸之氣,稱為安般。“守意”實際上是對“安般”一詞的意譯,也指呼吸出入,數(shù)息,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數(shù)息觀”。 數(shù)息觀主要對治嚴重散亂的心,被稱作“多念之要藥”(《出三藏記集》卷五)。其具體內容,經中列為十個方面,“謂數(shù)息、相隨、止、觀、還、凈、四禪”(《安般守意經》卷上)。
安世高所譯經文
康僧會在其經序中將之概括為六事四禪。四禪是安般守意的四個不同階段,分別指六事中前四事。第一禪是數(shù)息階段,數(shù)息的要求,在坐禪時專心計數(shù)呼吸的次數(shù),從一數(shù)到十,使散亂的心安定下來。第二禪是相隨階段,意念轉向一呼一吸的運行,不用再數(shù)到十,只要一呼一吸之二數(shù)就行,三禪是止的階段,意念從一呼一吸之二數(shù)轉向鼻尖一點,意于鼻端,雜念除盡后,內觀自身,從頭到腳,反復省察,只見自身不凈。再觀天地萬物,也是生滅無常,因此發(fā)心信奉佛、法、僧三寶。在此基礎上,心中不起惡念,攝心歸向于善,是“還”的階段。以其善心,去除各種食欲,使心至凈無想,是“凈”的階段。至此,就無所不能,得大神通。這種修行方法與當時中國流行的道家的“守一”、“食氣”、“導氣”等很有相似之外,也使中土人士很容易接受。而且,安世高也主動以 道家 概念來類比經中概念,“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安為清,般為凈,守為無,意名為”(《安般守意經》卷上)??梢姲彩栏叻浅W⒁鈱ふ矣《确鸾毯椭袊就廖幕慕Y合點。 安譯數(shù)法或阿毗曇經典,以《陰持入經》為代表。陰、持、入為佛教的三科?!瓣帯?,即后來的“蘊”。陰分為五種,安譯稱為色、痛、想、行、識。其中的痛后人改譯為“受”,更抽象。 五陰 指人的肉體和精神兩重要素。“持”,后人譯為“界”,有十八要素,安譯稱為“十八本持”,即一眼二色三識,四耳五聲 六識 ,七鼻八香 九識 ,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意十七法十八識。其中的“更”即后人譯的“觸”。這十八本持分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叭搿保笕俗g為“處”,指六根和六境。 傳經僧人
《陰持入經》以陰、持、入為組織,闡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 苦諦 四行相,即非常(后譯“無?!保?、苦、空、非身(后譯“無我”);十二因緣,即癡(后譯“無明”)、行、識、名字(后譯“名色”)、 六入 (后譯“六處”)、致(后譯“觸”)、痛癢(后譯“受”)、愛、受(后譯“取”)、有、生、老死憂悲苦(后簡為“老死”),依次因緣生起,而有人的 生死輪回 ; 三十七道品 ,即四意止、 四意斷 、 四神足 、五根、五力、 七覺意 、八正道。安譯經典,偏重于直譯,尚質,而且譯中帶注釋。隨安世高受學的門徒很多,南陽韓林、潁川皮業(yè)、會稽陳慧等都直接從師安世高。安譯佛典在當時有很大影響,直到晉世的道安都對安世高的譯事非常贊賞,稱《安般守意經》中的六事四禪(道安稱為六階四級)為趨向“本無”的要門。晉世又有毗曇學派的復興,形成毗曇學派,而首譯毗曇者,乃是安世高。
后世影響 安世高在中國地圖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已有一二百年時間,在宮廷中和社會上都有一些信徒。這些佛教信徒對于佛教的了解,一方 面,主要還是把它當作諸般方術的一種,加以祠祀,祈求福祐并希望 借以滿足一些現(xiàn)實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與西域交通的頻繁,來華僧人的增多,信徒們也早已得知,域外僧徒實行著一種稱為“禪”的重要修行方法,大家希望自己也能切實地如法修行。 宣教弘化措施
安世高針對這種狀況,采取了對癥下藥的宣教弘化措施,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博學多才,為人治病、望氣、占候、推步,以加強人們對佛教的敬信,更主要的卻是全力進行譯經,向人們介紹有關禪數(shù)即止觀的種種方法和理論。
翻譯著作
安世高——《眾經目錄》安世高把佛典翻譯成漢語,是一種首創(chuàng),內容和形式都很有特點。從內容上說,他所譯傳的都是印度小乘佛教十八部中“上座部”系統(tǒng)“說一切有部”的理論,重點是小乘的“阿毗曇”和“禪”,簡稱“禪數(shù)”之學,并且是用說一切有部的說法作解釋的。從形式上說,由于安世高精通華言,所以能將原本意義比較正確地傳達出來,措辭準確,不粗俗,不鋪張,恰到好處。盡管因為是首創(chuàng),沒有經驗,無例可循,有些術語還不夠通俗易懂,有些文句過于照顧原來的結構,而產生重復、顛倒的現(xiàn)象,但總的說已是難能可貴,特別是比后來一些不懂漢語的外國僧人假手他人的翻譯,更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對于世高譯籍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佛教史上歷來有很高的評價。 南朝 梁代僧人僧祐說,世高“博綜經藏,尤精阿毗曇學,諷刺禪經,略盡其妙?!逼渥g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另一梁僧慧皎贊同并沿用了僧祐的評價,晉代高僧 釋道安 則說世高“善開禪數(shù)”,“博聞稽古,特專《阿毗曇》學,其所出經,禪數(shù)最悉?!敝鸾虒W者 呂澄 先生推崇安世高為“佛經漢譯的創(chuàng)始人”,郭朋先生則說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譯師”。 安世高所傳佛教安世高一邊譯經,一邊聚徒開講、傳授。他的翻譯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他 口述 解釋,由他人執(zhí)筆成書,屬于講義體裁。他的門徒很多,主要有南陽韓林、潁川皮業(yè)、會稽陳慧。 三國 時的名僧康僧會從陳慧受業(yè),是安世高的再傳弟子。另外,漢代唯一一位漢族僧人嚴佛調,也曾向安世高學習佛法,曾撰《沙彌十慧章句》發(fā)揮安世高的學說,受到安世高一派學說的深刻影響。 靈帝 末年,關中和中原地區(qū)發(fā)生了政治動亂,安世高離開洛陽,游歷了江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 潯陽 (今江西九江)、會稽(今浙江紹光)等地,傳說還到過廣州,最后在會稽被斗毆者誤中而死。他在中國活動的時間約計40年左右,是中國小乘禪法的奠基人。安世高晚年蹤跡不詳,但關于他的種種神異傳說卻廣為流布。如說他曾到廬山超度□亭廟神。其神曾與世高同學,因為性多□怒,死后墮為 巨蟒 ,處鄱陽湖中為□亭湖神,威靈甚驗。世高特地前來,向它梵語數(shù)番,贊唄數(shù)契,復取其財物為之營造塔寺,終于使它脫離惡形,投胎為人。此等故事怪誕離奇,不足為訓,但也反映出安世高在民間的廣泛影響。人們從這類故事感到佛教的三世輪回學說不可不信。所以,安世高的譯經傳道,與通過異術激發(fā)群眾對佛教的敬信皈依相輔相成,對漢末佛教的迅速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安世高--小乘佛經的首譯者
相關背景 早在 阿育王 時代,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佛教僧侶就到安息(伊朗高原)傳教。安息王國初期,領土曾東至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的 興都庫什山 。到安息王密特里達提(前123~前88)時,南侵印度,奪取了印度西北部 印度河 和契那布河之間的怛叉始羅地方。 貴霜王朝 建立前后,安息也開始流行佛教。在原安息控制區(qū),今阿富汗西部接近 犍陀羅 的迦爾拉巴特盆地,出土的金質舍利容器上刻有佛像。安息在較長時間內主要流行小乘佛教。到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來華的安世高的經歷,及其譯經情況。據安世高同時代人“密”在《陰持入經注》中提到安世高曾經“捐王位之榮,安貧樂道”。三國時候吳康僧會的《安般守意經序》也記載,安世高是“安息王嫡后之子,讓國與叔,馳避本土”。這些都說明安世高曾經是安息國的王族。我國學者 馮承鈞 在20世紀30年代研究過安世高的身世,認為安世高是公元1世紀后期安息國王Pacorus之子Parthamasiris。 公元97年 Pacorus二世死,其弟Cosroes繼位,Parthamasiris退而作 亞美尼亞 王,最后因政治原因放棄王位而出家?,F(xiàn)有的安息王統(tǒng)世系一般是根據羅馬拉丁作家的記載和傳世的 古幣 、碑銘排列出來的。據《后漢書·西域傳》和《 藝文類聚 》“鳥部”卷92所引《 東觀漢記 》記載,東漢和帝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滿屈向 漢朝 獻獅子及條支大鳥。從時代上看,這位安息王“滿屈”與安世高在安息時的年代很相近,他應當就是安息王統(tǒng)中的Pacorus,波斯語應還原為Pan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