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鵜鶘 白鵜鶘
白鵜鶘(學(xué)名: Pelecanus onocrotalus ),又名大白鵜鶘、東方白鵜鶘、歐洲白鵜鶘等, 是一種 大型水禽 。體長140~175厘米, 體重9.07~11.79千克,翼展274.32~335.28厘米。 白鵜鶘通體白色,具黑色飛羽,頭后有一束長而狹的冠羽,胸有一束淡黃色羽毛。 嘴長且粗直,呈鈷藍色。 嘴下有一橙黃色碩大 喉囊 , 用于捕魚和吞下食物。 體形粗短肥胖,頸細長,尾短。 雌雄羽色相似,雄性體大。在繁殖季節(jié),鵜鶘的羽毛會變成玫瑰粉色,胸部會出現(xiàn)淡黃色,雄鳥眼周皮膚為粉紅色,雌鳥眼周皮膚變?yōu)榈S色。 野生白鵜鶘的平均壽命為15.5年,圈養(yǎng)條件下最長壽記錄為51年。
基本信息
別名
淘河、犁鶘、塘鵝、大白鵜鶘、東方白鵜鶘、歐洲白鵜鶘
分布區(qū)域
全球分布于歐洲南部、非洲和亞洲。中國境內(nèi)主要分布于新疆、河南、福建等省。
科學(xué)分類
主要特征
白鵜鶘種群數(shù)量約26萬~30萬只(2015年) ,于2020年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定為無危(LC)物種, 2021年被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評定為一級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 白鵜鶘體長140~175厘米, 體重9.07~11.79千克,翼展274.32~335.28厘米。 通體白色,繁殖羽頭后部有一簇長而窄的白色冠羽。胸有一簇黃色長的披針羽毛。初級飛羽和刺激飛羽內(nèi)翈黑褐色,羽軸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白色,有時亦延伸至內(nèi)翈。頭、頸和長的冠羽綴有粉黃色,有時擴展至上背和肩。 雌雄相似。幼鳥頭、頸、背中部和下體白色,頭和頸綴有赤褐色,其余羽毛淡褐色,羽緣較淡。飛羽和尾羽較暗,大覆羽綴有銀灰色。
體形粗短肥胖,頸細長,尾短。 嘴長且粗直,呈鈷藍色。 嘴下有一橙黃色碩大喉囊, 用于捕魚和吞下食物。 虹膜 為淡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為肉色。腿部為肉色,腳爪為灰色, 具4個 瓣蹼 。 雌雄羽色相似,雄性體大。在繁殖季節(jié),鵜鶘的羽毛會變成玫瑰粉色,胸部會出現(xiàn)淡黃色,雄鳥眼周皮膚為粉紅色,雌鳥眼周皮膚變?yōu)榈S色。 白鵜鶘飛行時頭部向后縮,頸部彎曲 靠在背部, 嘴向前直伸, 腳向后伸,兩翅鼓動緩慢且有力。在水中游泳時頸部常彎曲成S形, 雙翅緊合于背上。
分布棲息
地理分布 白鵜鶘分布于歐洲南部、非洲和亞洲中部,從 黑海 往東經(jīng) 土耳其斯坦 、 印度 西部、中亞、亞洲南部和熱帶非洲。 主要在歐洲和中亞地區(qū)繁殖,在非洲和亞洲等地越冬。 中國境內(nèi)見于 甘肅 、新疆、福建、 江蘇 、青海、 北京 、 四川 、 安徽 、河南等省。
棲息環(huán)境 白鵜鶘主要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 河口、沖積平原、水壩等也是其常居之處。
從溫暖到炎熱的環(huán)境中,白鵜鶘都可以生活。白鵜鶘甚至可以棲息于不同的水域環(huán)境,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堿性湖泊。也可以在沙洲、泥灘、濕沼澤、巖石地面、草地或蘆葦床等多種環(huán)境中筑巢。
生活習(xí)性
節(jié)律行為 白鵜鶘是一種遷徙性鳥類,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遷徙。 遷徙時以50~500只集群遷徙。 在遷徙期間,白鵜鶘以30~44.5公里/小時的速度,每天遷徙133~160公里。白鵜鶘可以利用熱上升氣流來飛行,鳥群排列呈V字形,并保持翅膀拍打 節(jié)奏同步。
覓食行為 白鵜鶘主要以魚類為食,也捕食魷魚、蝦等水生動物,食物稀缺時也會吃鳥卵。 白鵜鶘大多在清晨和傍晚,集群8~12只捕魚。 白鵜鶘每天要捕食1450~2250克食物,當魚類供應(yīng)稀缺時,它們甚至可以飛到60~100公里外覓食,也可集群利用V形結(jié)構(gòu)合作 圍捕魚群。 捕魚時,可有多達20只鳥類協(xié)作擺出V形結(jié)構(gòu),將其中的魚全部驅(qū)趕向陸地,再用大嘴將魚鏟進喉囊,然后將水排出再吞下魚。 白鵜鶘不會潛水,一般在水面捕食。偶爾會飛到空中進行覓食,鎖定了捕獵目標后,會立即俯沖進水底,捉住獵物后再浮出水面。 鵜鶘捕食成功后,不會急于吞下食物,而是將喉囊慢慢裝滿后,回到岸邊再享用食物。
交流行為 面對捕食者時,白鵜鶘會發(fā)出嘶嘶聲或咕嚕聲,或者通過抬起大嘴并搖晃的方式進行警告。繁殖季節(jié)時,雄性白鵜鶘體羽會變?yōu)榉奂t色,用來吸引伴侶,也有警告掠食者的作用。白鵜鶘也可以通過閉上嘴擴張喉囊的方式對伴侶、雛鳥或同類進行威脅或求愛,有時也會對著伴侶發(fā)出叫聲。單只白鵜鶘通常會很安靜,但群體起飛時會發(fā)出響亮的咕嚕聲。
生長繁殖 非洲的白鵜鶘每年可以繁殖三次,歐洲的白鵜鶘在四月到八月間繁殖。
發(fā)情期 白鵜鶘是一夫一妻制鳥類。繁殖季節(jié)時,雄性白鵜鶘體羽會變?yōu)榉奂t色,眼睛附近會隆起腫塊并通過閉上嘴擴張喉囊的方式求偶。 雌雄鳥圍繞著巢穴繞圈飛行配對,并在空中、水中或陸地完成交配。
產(chǎn)卵期 白鵜鶘成群 營巢 ,巢穴密集,每平米一般有2個巢, 彼此相鄰70~80厘米的距離。 白鵜鶘營巢于蘆葦叢中淺水處或湖邊泥地上,也在樹上營巢。巢結(jié)構(gòu)較為龐大,由樹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構(gòu)成, 巢材由雄鳥裝在喉囊中帶回, 雌鳥編織巢穴。 每窩產(chǎn)卵2~3枚,少有4枚。卵剛產(chǎn)出時為白色,孵化后變?yōu)辄S褐色,大小為80~102毫米*53~65毫米,平均95毫米*60毫米。 孵化期38~45天,兩性輪流孵化。
育雛期 白鵜鶘雛鳥晚成,因 親鳥 不在巢時,早出生的雛鳥會攻擊晚生的雛鳥 ,因此通常一窩中只有1只雛鳥能夠存活。 育雛時,幼鳥伸頭探入親鳥口內(nèi)取貯藏消化后的食物。 到了 第7天,幼鳥可以吃掉親鳥喉囊中的全部食物。出生后的30天內(nèi),幼鳥需要每天喂食多次。30~35天,喂食將減少到1天1次,第50~60天,喂食進一步減少到隔天一次,直至幼鳥離巢。初生雛鳥裸露無羽,9~10周左右長出灰褐色羽毛,約70~75天時幼鳥學(xué)會飛行。白鵜鶘在3~4歲性成熟。
野生白鵜鶘的平均壽命為15.5年,圈養(yǎng)條件下最長壽記錄為51年。
物種保護
種群現(xiàn)狀 白鵜鶘種群數(shù)量約26萬~30萬只(2015年) ,其中歐洲成年繁殖對約4900~5600對(2015年), 非洲成鳥繁殖對約75000對(2015年)。
致危因素 由于人類的干擾,例如污水排放和農(nóng)藥投放等帶來的水污染,白鵜鶘的種群數(shù)量正在減少。 被 捕魚網(wǎng) 捕獲或殺死;因氣候變化 或濕地排水進行農(nóng)業(yè)灌溉等 導(dǎo)致的濕地水位下降 和水中鹽濃度提升,使得白鵜鶘的食物——魚類被殺死;洪水導(dǎo)致的筑巢地的喪失等因素也是白鵜鶘數(shù)量減少的原因。 在埃及,白鵜鶘是一種食物。在非洲,旅游業(yè)的干擾使得白鵜鶘放棄了部分的繁殖地,殺蟲劑 DDT 的使用導(dǎo)致了白鵜鶘的卵變薄和成鳥的中毒。在中東和北非地區(qū),廢舊印制電路板( PCB )帶來的污染對白鵜鶘造成了威脅。農(nóng)業(yè)污染物通過淡水水體進入魚體,被白鵜鶘食用后污染物進一步積聚,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鵜鶘種群的增長。
保護級別 白鵜鶘于2020年被《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評定為無危(LC)物種, 2021年被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評定為一級保護動物。
保護措施 白鵜鶘被列入《 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 》附錄 I(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Appendix I), 歐盟 鳥類指令附件 1(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1)和伯爾尼公約附件 II(Bern Convention Annex II )。 在歐盟,白鵜鶘被收錄于108個特別保護區(qū)內(nèi)。
物種危害 白鵜鶘會與漁民競爭,捕食如 莫桑比克羅非魚 (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等經(jīng)濟魚類。